山西地质博物馆活动多样探索科学奥秘潇湘

  生活晨报讯打开山西地质博物馆的   招募小小地学家让科学走近青少年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6种鹦鹉螺。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30多种,却在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这段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解说视频来自少年李大奇,他是山西地质博物馆招募的小小地学家之一。

  说起“小小地学家”这个活动,山西地质博物馆地学典藏研究室主任吕晓立难掩兴奋:“这是我们博物馆推出的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之一,因为招募对象是9到16岁的青少年,所以很受欢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考察的主要方向又是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所以选拔程序十分严格,最后40名青少年脱颖而出成了“小小地学家”。

  “之所以命名为小小地学家,而不是小小志愿者,就是要把科学普及给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在“小小地学家”这个活动中倾注了心血的吕晓立侃侃而谈。招募结束后,博物馆对小小地学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体验活动。8月,博物馆组织小小地学家走近野外,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地质学家的工作,提高了孩子们对地质科学工作的认知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功底必出精品,小小地学家录制的科普解说视频一上线就广受欢迎和好评。

  小小地学家的解说视频热度不减,已经有家长和孩子在咨询下一次活动的报名时间。“下一次活动,打算将年龄限定在9到12岁,让科学普及到更低的年龄层次,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吕晓立表示,让科普教育更多覆盖低龄儿童,更加有助于形成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氛围。

  展示锯齿龙了解山西古生物

  科普日期间,山西地质博物馆精心准备,活动形式多样,有科普课堂、科普进校园、学习地质素描等,同时展厅还增加了一次讲解服务,争取让科普活动覆盖更多人群。

  不仅仅要亮家底,更要把家底亮好,让群众更加愉快地学习科学,为此山西地质博物馆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采取了线上加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9月14日,博物馆推出了锯齿龙的直播,引来众多围观。

  山西地质博物馆内摆放有3具完整的锯齿龙骨架,这是山西地质博物馆于年自保德县的孙家沟组地层发掘的。当时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锯齿龙类化石,从化石的极大数量以及骨骼的各个部位基本都有所代表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锯齿龙类化石的集体埋藏群,化石丰富程度在国际上也是很罕见的。

  这3具锯齿龙类骨架,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数以千计的锯齿龙类化石中挑选匹配不同部位,修补缺失的部分,再装架而来的,它们集中地展示了锯齿龙类的骨骼形态和站立姿势,可以从中一窥这种已经灭绝数亿年的史前动物的英姿。“原来山西还有这样独特的古生物,真是开了眼界啊。”直播中主播的介绍把大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山西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直播标本园山西是个大宝藏

  山西不仅仅有锯齿龙这样独特的古生物,更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

  加深群众对山西的了解,推广山西,山西地质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为此,山西地质博物馆开辟了标本园,标本园里的“晋韵宝藏”部分主要以山西行政区划分与园林相结合的架构,在11个地市相应位置展示山西省各地具有特色的岩石、矿石标本,有透闪石、花岗岩、珊瑚灰岩等。在这里不仅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岩石标本,更可以用手掌亲自触碰,感受那份古老和沧桑。

  9月15日,山西地质博物馆开通直播,介绍标本园,同时和网友进行互动。现场,一名男孩凑近一块大岩石寻找着工作人员介绍的“海百合”化石,终于找到后,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这化石真小,原来地质科学这么有趣。”

  吕晓立表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内容,让科学走近每一个人,让神秘的科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许就是科普的真正意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