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至今不产狮子,为何流行狮文化狮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www.ykhongye.com/

石狮子遍布于我国各地,狮文化深入人心,狮子的形象丰富多彩,其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根深蒂固的龙凤文化。

然而,中国本土自古至今不产狮子。

那么,中国人怎么会有狮子的印象而且情有独钟呢?

狮子主要产于非洲和亚洲的西部、中部、南部。亚洲的这几个区域,在中国古代被统称为西域。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地的友好关系。

由此,产于西域的狮子,被当时的中国人视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人所认知。

例如《汉书·西域传赞》、《后汉书》等记载:“章和元年、章和二年,月氏国和安息国遣使献来师子。”

章和元年是公元87年,是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

月氏国主要居住在今天中亚地区的阿富汗一带。安息国也就是帕提亚帝国,位于今天西亚地区的伊朗一带。

“师子”后来写为狮子。

西域国家往往把狮子作为特产礼物,送给中国。

《汉书·西域传》中,对于“师(狮)”的解释是:“似虎,正黄,有冉冉,尾端茸毛。”

这种特殊的动物,引起了中国人的巨大好奇心。

中国先民有崇拜灵异动物的传统,例如龙、凤、麒麟等异兽都被作为祥瑞图腾。

随着对狮子的了解越多,中国人对这种来路遥远神秘、体型庞大、雄壮威武、吼声很大的"兽王"产生了敬畏和崇拜。

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原,广泛传播。在佛像画中,威猛的狮子在释迦牟尼面前却显得温驯如狗猫,还听佛经。佛家用狮子比喻佛教,寓意其法力无边。

这也给狮子增添了驯服感。

从而,中国出现了独特的“狮子文化”。

到了唐代,与外来文化交流更加广泛、频繁。更多的狮子被运送到中国。

一些西域雕刻家和画家也来到长安,传入狮子的画法、雕刻技法。

于是,宫殿、衙署、帝王陵墓前往往用雕刻的石狮子守卫,增添庄严、震慑氛围。

随着狮子从野性转为驯化形象,从“王者”地位趋向世俗化,狮子的形象也逐步进入社会各方面、民间百姓之家。

对于狮子这种外国物种,中国人按照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增加了联想和想象,赋予文化艺术性。

例如狮子的形象被陈设于建筑物、公共场所,增加了文化元素。

福建省还有个石狮市。古时此地有个凤里庵,当地人常相约在庵前石雕狮子处碰头聚会,“石狮”地名由此而得。

民间逐渐把狮子画像、工艺品,作为镇宅、辟邪的神兽吉祥物,而且直接称呼为“辟邪狮子”、“辟邪”、天禄”。

狮子的形象也逐渐脱离真实外貌原型,得以丰富、多样化。例如似狮似虎、似狗似猫,有的头顶生角,有的背生双翼,有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身上附有中国文化特有的云气和火纹。

狮子也出现在表演艺术活动中,例如舞狮表演。

甚至威武霸气的狮子,被演化为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

狮子这个中国并不产的动物,形象却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演化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狮子。

从而,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狮子文化,渗透到民俗文化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