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现代人类智人(Homosapiens)的起源一直存着着争议。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期的非洲和欧亚大陆上,有其他几个人种与智人共存。这些灭绝的古人类包括海德堡人、纳勒迪人、弗洛勒斯人、卢梭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直立人,他们与智人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同样充满争议。
北京时间6月25日晚间,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旗下期刊TheInnovation(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青年科学家与CellPress共同创建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以封面故事形式同期发表了3篇论文,来自中英澳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已知的最大人属头骨化石——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藏有的一块保存近乎完美的古人类化石,即哈尔滨头骨化石。
研究认为,这块头骨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种,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龙人”(Homolongisp.nov.)。研究团队得出,“龙人”与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夏河人等一起构成了东亚地区特有的一个新的演化支系,该支系可能是我们智人最近的亲戚,为探讨和推动国际智人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确凿的证据。
上述三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包括著名古生物学家、河北地质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倪喜军,国际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演化研究中心人类起源方向研究带头人ChrisStringer。
倪喜军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原来普遍认为,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是我们智人最近的亲属,现在我们的分析发现,实际上‘龙人’所在的新支系跟智人的关系更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穿梭扩散模型。
古老型和进步特征的镶嵌组合
倪喜军在描述这块头骨化石时提到,从整体来看它它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可以说就是亚洲目前发现的、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最完整的人类化石,如果放到全世界去比较的话,它也是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
正因为该头骨化石的完整性,所以包括眼眶内部、鼻甲骨、颅骨底部等精细结构都得以保存。“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它兼具古老型人类特征,同时又有非常进步的特征。”这也是该头骨最显著的特征。
龙人头骨化石。
倪喜军具体解释道,“它的眉脊非常粗壮,整个头骨如果从侧面看就很矮很长,不像我们人类一样高高隆起成球形,吻端相对于智人来说也很宽很厚,这些都是典型的古老型人类特征。”
进步的特征则体现在,“比如说它眼眶下面的颧骨比较矮平,这个其实是智人的一个很典型的特征。还有它的吻端向后缩到了脑颅下方,原始人嘴巴都是向前突,而我们人的嘴巴都不是那么突出。再比如说内耳和中耳外边的区域,它的骨骼的形态也非常接近于智人类型。”并且,它的脑容量达到毫升,属于智人的脑容量范围。
“整体来看,这块头骨呈现了古老型和进步特征的镶嵌组合。”倪喜军总结道。
研究人员认为,这块头骨来自一个男性个体,年龄大约50岁,生活在一个森林覆盖的冲积平原环境中,隶属于一个小规模社区。“和智人一样,它们捕猎哺乳动物和鸟类,采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鱼。”倪喜军说。
考虑到这块头骨主人的体型可能非常大,再加上其被发现的地点,研究人员认为“龙人”可能已经适应了恶劣的环境,这使他们能够分散在亚洲各地。
化石产地年龄之谜
该头骨化石如何发现、产地在哪里?该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季强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