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钟表业的复兴巨变常伟谈钟表

40年前,哈佛大学的教授兰德斯,曾以制表业为主题来研究企业与变革的问题。他谈到制表业首先对于生产资料的诉求不多,原材料的价值并不是最终产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反而是劳动力赋予了表款更高的价值。另外,国内市场的规模体量,并不能决定本土制表业的成功与否,比如瑞士几乎是依赖出口也能奠定“钟表王国”的地位。

兰德斯的经典著作《RevolutioninTime》,目前还没有译介到中国

“世界钟表三大生产国”是当前的说法,概括来讲,瑞士依托历史品牌的积淀行走在附加值顶端,日本应用电子技术将计时性能发挥到极致。相较而言,中国“仍处于世界钟表制造业的低端”。同时,中国是世界钟表消费最大国,但面对较大的需求总量,中国表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反倒是舶来品更胜一筹。

全球钟表产地以及份额分布《我国钟表市场研究及企业营销策略》(鞠江,)

我的研究方向虽是钟表文化史,但终究脱离不了经济范畴。从经济观察出发,中国对于钟表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占有优势不可谓不强,但是长久以来处于产量与产值的倒挂局面;中国市场的规模也不可谓不大,然而中国表在其中的地位却不尽人意(国外市场的话语权更小)。如果遵循兰德斯的逻辑,问题有两个:中国制表业的劳动力在整体层面并没有创造出高附加值;中国表并没有在竞争格局中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新冠疫情之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何帆,)

六十五年的中国制表史虽然短暂,但我们不能一锤定音而全盘否定,不过,我仍然粗浅的认为,中国表将在不短的时期内存在比较大的困境,而且有其内在的逻辑:(全球化疫情的问题将会使困境更加突出)

文化逻辑层面,制表业的企业家对于钟表文化,以及关联的价值观认识不到位,无法准确把握文化创意在钟表价值体系中的比重;产品逻辑层面,中国表的整体形象模糊,没有产品联想,倾向国货的情感因素并不能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技术逻辑层面,中国制表业的硬件几乎与瑞士和日本相当,但依然跟随制表强国的步伐,创新力乏善可陈;商业逻辑层面,制造和营销两大环节各自为政,无法在根本上从产品之路迈向品牌之路。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瑞士制表业的崛起历程:年前,瑞士表开始风靡全球,首先得益于劳动力分工制,形成手工熟练的劳动力群体和技艺精湛的工匠群落,每个制表单元可以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制表师群体所呈现的集体优势,奠定了后来发展为产业文化、品牌文化甚至表款文化的基础。在与强大的英国制表业的竞争中,瑞士表通过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针对各国市场开发各类产品(拙作《播威与中国》叙述了在中国市场最成功的瑞士表的发展历程)。

瑞士在中国获得成功的两大代表品牌专著《播威与中国》(常伟,)

瑞士传统上是一个贫穷的国度,因为制表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归功于产品与市场的成功,实质是由经验和技术的积淀而成。19世纪前,著名瑞士钟表匠离开故土前往英国和法国发展,是因为那里存在市场和金钱。19世纪开始,外国制表师转向瑞士定居,是因为瑞士有适合发展的技术积累,这恰恰以人才的积聚而造就了瑞士表的声誉。同时,文化与学者的融入也极大促进了制表业的发展。瑞士第一家钟表学校就是由日内瓦艺术学会所创办的,在一种学术氛围中促进制表业的科学化与人文化,是瑞士表今日能睥睨天下的资本。

年沿用至今的日内瓦印记,代表了学术与技术的合作成果,目前中国制表业还没形成一个代表美学或技艺的品质印记

反观瑞士制表业的成功,以及强大对手英国表的失败,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会倾向于英国制表技不如人,但是情况正好相反,18世纪以来的英国制表业一直都是世界的标杆,始终坚持耐用和精准的制表传统。但是,没有完全与欧洲大陆市场进行融合,自身的高成本无法应对瑞士表的低价格,所造成的市场的局限和竞争力的低下,是英国表败北的主要原因。高高在上是否代表了永远成功?

20年前,时任飞亚达高管的李北先生提出“钟表行业特点之一是小行业,大品牌”,我再补充一个特点——“持续投入、长期回报”,这是钟表产业操盘者必备的价值观。如今,瑞士表的形象何尝不类似于过往的英国表,也是工艺精湛、价格高昂,但其市场化程度却没有丝毫减弱。面对资本+人才的强大组合所形成的品牌堡垒,如今很难塑造另一个当年撬动英国表的“瑞士表”,日本表不大可能,而中国表差距悬殊。

中国表的品牌定位长期处于中低端,短期内无法强化品牌形象,长期内无法形成集体优势。

瑞士钟表集团斯沃琪的品牌群体,形成了顶级、高档、中档、基础档四大组合,是中国钟表业实现资本+人才的品牌堡垒的重要导向。

10年前,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中国钟表年,开启产业复兴之路”,以近代的“美华利”座钟和当代的“矫大羽”手表为例,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可谓中国钟表在视觉形象方面的成功案例。我也提到了开创中国制表史的“海鸥”和“上海”两个品牌,当时它们都在强化功能表款,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当今的中国制表业。年,在第11届中国钟表高峰论坛中,我提出了有关创建钟表品牌的“三品”观点,即品质、品位、品格。

一个钟表品牌的开创需要围绕着三个核心:制造能力、审美设计、文化格调。中国打造本土的钟表品牌不可能脱离这三个方面,同时还需要一种坚持的执着心,建立并传承品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如此的思维方式、没有相关的行动规划,钟表品牌都很难被打造出来。对于市场受众而言,消费品质、体验品位、尊重品格,才能让钟表品牌的竞争力有所突显。

年,以个人的姓名创办的KiuTaiYu(矫大羽)品牌,成为当时西方世界认识华人制表的顶级品牌。此表于年在日内瓦拍卖,价格高达11.35万瑞士法郎(含佣金)。

年,作为日内瓦钟表大奖赛的评委,我曾佩戴孔雀表参加颁奖典礼。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表体系中,“潮陀”系列是相对“清晰”的产品,兼顾到年轻化市场,比起同类产品设计雷同、价格区间跨度过大的问题而言,孔雀表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品牌之路。但是,要形成品牌的旗舰系列并深入人心,品牌和产品双重形象的推广是当务之急。问题是,中国表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乏力,或没有预算投入,或缺少创意发挥,都进一步限制了中国表的发展。

笔者收藏多只海鸥陀飞轮腕表,当然有喜爱国表的情感因素,但是个人以为海鸥计时码表更能成为该品牌的旗舰系列。

00:30

“潮陀”系列的设计观感,很适合以视觉语言来呈现,也打破了当下中国陀飞轮表呆板的面相。

比起今年的瑞士钟表展停办的巨变,中国钟表业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上市公司“豫园股份”通过全资子公司“汉辰表业”,控股两家历史最悠久的中国表厂——海鸥和上海。我曾担任过上市公司的董事,对这一新闻背后的高能信号或许更加敏感。10年前拙文标题中“复兴之路”的所指,或许就隐藏在10年后全球钟表业的大变局内,而中国制表业也必将卷入其中……

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中国钟表品牌——美华利,始创于年的上海,历史的循环又一次将上海与钟表的关系定格下来。

年,中国第一本钟表书籍出版,中国人对钟表一直都很痴迷,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钟表之路”上,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今晚(年4月23日)18:30-19:00

钟表文化传讲人

日内瓦钟表大奖赛学会成员

常伟先生将与大家一同分享

“钟表之路”的奥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