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世界之最的永乐大钟有哪些无与伦比的特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因寺内悬有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大钟故俗称为大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年)。大钟寺本为皇家佛教寺庙,于年辟为古钟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外古代钟铃共多件。

大钟寺是北京现存的一座规模比较完整的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对称。由南向北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等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平方米。

作为“礼乐回响”展厅的大雄宝殿陈列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并兼及先秦礼乐制度的介绍。

西配殿内有觉生寺历史沿革介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年),由雍正帝下旨敕建,到雍正十二年(年)冬天正式获赐名觉生寺,现在觉生寺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乃雍正帝御笔手书。

观音殿作为“质器庄严”展厅,主要从梵钟分类的角度,展示梵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国古钟文化中,梵钟是人们对汉代以来横截面为圆形的正圆体钟的一种泛称,包括朝钟、佛道用钟和更钟。

一口乾隆朝钟通体都雕刻了精美的龙形纹饰,体现了皇家的庄严。这口朝钟重达公斤。

藏经楼为面阔七间的双层楼阁式建筑,藏经楼一层作为“妙境梵音”展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源的寺观钟。

明正德年间的鹤纹钟,鹤纹与云纹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古人以鹤为仙禽,学道成仙者往往乘鹤而去,因此鹤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口铸满仙鹤的铜钟颇具道钟特质,堪称道钟铸造工艺的典范。

古语云:“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古朴宏美的古钟与悠扬庄严的钟声,早已成为寺庙宫观的重要标志而深入人心,钟是寺庙宫观中重要的法器之一,钟声则是寺庙宫观的灵魂。有关寺庙宫观钟声的古诗句最著名当属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俨然成为一道可以聆听的风景。

大钟寺的核心建筑大钟楼,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就悬于楼内中央,钟楼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

大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故人称"永乐大钟"。铸造地点是德胜门内铸钟厂。铸成之后,存放在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每日由6个和尚敲钟。到天启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大钟弃于地上。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重视。雍正皇帝命在新建成的觉生寺内再设计建造钟楼,并开始移置大钟。移钟工程历时十年直到乾隆八年才完成。永乐大钟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搬迁。

大钟通高6.75米,直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46.5吨。大钟内外皆铸铭文,字体婉丽典雅,是明初馆阁体永乐大钟图册书法艺术的代表作。钟文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遒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钟外铭文有《诸佛如来菩萨尊者名号集经》,里面为《妙法莲严华经》,钟唇为《金刚般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经咒17种。全部经文和咒语共有23万余字。

永乐大钟被誉为钟王,与世界同类大钟相比具有五绝,或说五大特点。1,形大体重历史悠久;2,铭文最多;3,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4,先进的力学结构;5,高超的铸造工艺。大钟最奇妙之处在于46.5吨的大钟悬在木梁上,只靠一根长1米,高14.3厘米,宽6.6厘米的铜穿钉,实在令人惊讶。18世纪俄国沙皇下令要铸一口超过北京大钟的皇钟,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如此巨大的铜钟高悬在木质梁架上,几百年能安然无恙,这要归功于悬钟的梁架采取的是三层重叠纵横架构,将主梁承受的重力分散到十个断面上,使八根立柱承受的负荷基本处于恒值,支撑大钟的八根巨大贴金攀龙立柱均向内侧倾斜,这种传统建筑施工中的“侧角”技术对抗衡钟架的晃动和防止榫卯的滑脱,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钟寺的一个展厅里还展出了一些来自异域的钟铃,这些钟铃虽然看起来小巧精致,但其技术含量与永乐大钟相比只能说弱爆了。

在大钟寺的东侧是年建成的九亭钟园,共有九座钟亭,三十二件钟廊,陈列有40余口古钟。

在九亭钟园西侧正中的位置有两口比较有纪念意义的钟,一口是年香港回归的警示钟,另外一口是年澳门回归的纪念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