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珠峰之巅,入青藏高原。它的学子走遍万里山河,风雨兼程、默默无闻,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地质版图上的空白。时光留下了它不朽的痕迹,它和新中国的地质人一同怀揣斗志,在峥嵘岁月里挺直了脊梁,砥砺前行。它就是北京西郊8所有名的理工科学院之一、拥有清华、北大一流地质学科基因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时代所趋,地质先行
翻看史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而在多方急待大力发展的领域里,地质工作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关于地质工作的作用,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地下资源的侦察兵”,刘少奇主席称之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概括出这支队伍灵活、机动、为三军进发探路侦查争当耳目的特点。“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更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万马齐奔”,离不开地质工作的骏马领先飞腾。周恩来总理说得尤其明确,在把钢铁工业称之为“元帅升帐”、把铁路运输称之为“先行官”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说,比铁路还要先行的是地质工作。——原文出自《先行颂》(年5月版)
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还是中央决断上、社会认同上,地质工作的先行性是无可争辩的,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建立的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命。当时中国矿业发展处于十分低产的水平,因此,开发矿业则成了建设工业化强国的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开发矿业”号召,极大程度的鼓舞了新中国地质人的工作热情。
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适应新时代下建设高等教育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的师生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
年7月14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8月,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与李四光商讨建校工作,并亲自选择校址,积极推动学院筹建工作。不到两周在布满瓦砾水坑的荒地上平出地基,仅一年的时间,一座占地五万平方米的崭新校舍屹立在学院路上,开始了它为新中国培养地质人才的使命。
同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北京端王府夹道校部举行。当天场地不大的典礼现场却座无虚席,台下的师生都在等待这一庄重时刻。随着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等代表登上主席台,开学典礼正式开始,肩负着国家工业化建设重大使命拔地而起的北京地质学院诞生了。
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北京端王府夹道校部举行
岁月流转,底蕴深厚
北京地质学院创立之后,几经波折,在年迁校至湖北武汉,入乡随俗,北京地质学院有了新的名字——湖北地质学院,后正式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校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从此,这所大学承载起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更加光荣的使命。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大学总部撤销,北京、武汉两地独立办学。
岁月流转六十余载,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终于,目光炽热、脚步坚定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了!
罗盘指引,人才济济
磁针转动,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方向不变,初心未改。一代代地大人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怀着探求地球科学真知、奉献祖国地质事业的崇高理想,挑战艰难与险阻、抛洒青春与汗水。
年,温家宝同志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
年3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题写了名字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60年校庆的时候,应中国地质大学师生要求,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母校题写了校名,他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曾提出要把地大建设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他曾给中国地质大学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这两句话也成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校训。
欧阳自远在年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勘探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被尊称为“嫦娥之父”。近20年来,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主要从事中国月球探测与太阳系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于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如今,她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生院荣誉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在此之前,获得最后这项荣誉的中国人只有胡适和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张弥曼也是《人物》“年度面孔”,是真正在国家层面上拥有现象级意义的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这一奖项每年只颁给全球5位女性),何梁何利基金为表彰她对科学的贡献,颁给她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在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讲述了王富洲在内的几位为了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而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王富洲是电影《攀登者》里吴京饰演的人物原型,于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是世界一流的著名登山家、优秀的登山事业领导者。王富洲继年5月25日与队友登珠峰后,年又登上海拔米的希夏邦马峰,是至年唯一登上过两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为我国的登山运动在世界上争得了无上荣光。
50多年后,地大登山队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大高峰,他们传承上一代地大人的“攀登”精神,书写属于当代的传奇。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攀登精神在一代代地大学子的血液中流动、传承。登珠峰之颠,入青藏荒原。跨南海诸岛,临黑水之北,地大人从不畏惧挑战,朝一个个无人之地进发,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追寻融汇艰苦和光荣的梦想。
传承过往,进取当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优秀前辈们的传承之下,英才辈出,屡获成果。年间,地大师生当选院士、入选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名单、获取多个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获批多个国家项目,表现亮眼。
李曙光院士当选年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
国际地球化学学会(GeochemicalSociety)与欧洲地球化学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ofGeochemistry)公布年国际地球化学会士(GeochemistryFellows)名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曙光院士以其在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入选。该奖设立于年,旨在奖励在地球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秋明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校友肖文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校友彭建兵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名师生获地质行业最高荣誉
在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诞辰周年,以李四光的名字命名、被誉为地质行业最高奖的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与第十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教授,刘敬寿、韩晓丹和刘金科三位同学获得奖项。
邓军教授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敬寿同学、韩晓丹同学、刘金科同学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部发布关于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郭华明教授担任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干旱-半干旱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机理”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郭华明教授
3人同时获批国家“优青”资助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琪教授、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侯通副教授和能源学院蔡益栋副教授成功获得资助,这也是地大首次在同一年内获批3项“优青”项目。
年国家“杰青”资助
吴怀春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学院吴怀春教授成功获得资助。
5名教授入选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在全球权威的学术数据与分析机构科睿唯安发布的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牛耀龄教授(地球科学)、M.Santosh教授(地球科学)、赵志丹教授(地球科学)、黄洪伟教授(跨学科领域)、张以河教授(跨学科领域)5人入选。
4位教授入选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名单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文公布首批地质填图科学家遴选结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亚林、王根厚教授入选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苏尚国、周志广教授入选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
特色办学,求实创新
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获评2个A+学科
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流建设学科获评A+。
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根据《关于公布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教高厅函[]46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有6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
在年5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的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工作会上,公布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申报的交叉学科“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入选。
地大风采,央视聚焦
年,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特别节目《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多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文艺汇演,展现了地大学子的青春风貌。
20多名地大学子参与了包括开场以及尾声中的6个节目——分别是开场《我们都是追梦人》,朗诵《青春》片段,歌曲《向往》,朗诵《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青春》,歌曲《再一次出发》,以及尾声《复兴的力量》。
年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学家的专家学者宣布,他们在江西省赣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足迹(又称霸王龙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G.Lockley)等学者共同研究,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上。年7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