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可在货架上挑选满意的商品。
红网时刻记者刘丽通讯员陈尚彪周志武益阳报道
羞女峰下修山镇,修山泉水修山面。
走进益阳市桃江县修山镇,小制面作坊、大面条厂齐刷刷映入眼帘。一项传承了三百多年的面条制作技艺,经受住了时代更迭,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一碗凝聚着智慧与爱意的修山面,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撩拨了无数人的味蕾,温暖了几代人的回忆。
修山面“取修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质纯美,面条柔软而耐煮,色、香、味俱佳”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羞山官厅”作为修山面的杰出代表,拥有面片油亮光洁、久煮不浑汤、不粘口、回锅如初、易煮易熟、口感却不失筋道与爽滑等特点。羞山官厅面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朝道光年间被奉为贡品,年获省粮食厅优质产品奖,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曾用来招待外宾,是目前湖南省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湖南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誉的挂面品牌。
和面。
“我们的面要历经九道工序,没有任何添加,保留了面条原有的香味,煮面一分钟就够了。”羞山官厅面第九代传承人、益阳市修山钟氏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瑾制面多年,关于自家的面条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熟记在心,每一个环节她都仔细把握,“在选料、磨面、和面、熟化、擀面片、切条、干燥、包装成品、储存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讲究,细微的差别,口感大不相同。”
羞山官厅面坚持做出最真、最实在的面条给客户享用,努力打造成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面条百年老字号品牌。从原材料选用,到和面的面粉与水比例,再到烘晒面的空气湿度、包装上面的印字,钟瑾都严谨把关。
经过历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发扬,羞山官厅面独特的制作技艺已渐趋完善,其制面工具、配方、包装、营销等方面也不断改进和提升。
晾晒面条后,老师傅查看面条是否干透。
目前,羞山官厅面已发展成为桃江县当地一个传统特色产业,该产业以修山钟氏面业为主,融合周边众多钟氏制面作坊,通过钟氏家族的历代传承与经营扩张,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销链。羞山官厅面产能也有较大的突破,产品销售范围辐射到湖南全省,并远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
随着羞山官厅面的蓬勃发展,当地经济也飞速发展,给远近老百姓带来了就业增收的机会。“我一直待在家里带孩子,没有收入。在这里工作之后,勤快点可以有4-一个月的工资,给家里带来了很多变化,也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修山镇麻竹苑村村民钟翠娥修山钟氏面业工作将近6年。她熟知制面流程,在称面、包装等操作上尤为熟练。“每天骑车五、六分钟就到了,以前想都没想过在家就能赚钱。”钟翠娥笑着说。
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给制作好的面条进行包装。
近年来,羞山官厅面通过直接帮扶助力了户贫困户脱贫,优先安排了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就业,并且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用来做为面条的铺助材料,以及帮助推销村民农特产品等方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挖掘非遗资源,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对传承人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带动周围群众去熟悉掌握技艺,从而让大家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去创业就业,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益阳市文旅广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蔡爱武介绍说。
桃江县正逐渐摸索出“面业协会+龙头企业+家庭作坊+产业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促进面业协会、家庭作坊、龙头企业在资源利用、资产租赁、经营业务等领域建立多样化、深层次的合作机制,实现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