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
故宫建成,
公元年,
故宫迎来了她岁的生日。
年来,
时代更迭,风云变幻,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一切都在改变,唯故宫不变,
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匠心修缮。
他们就是故宫博物院的
文物修复师。
图片来源:微博
故宫博物院他们供职于修缮技艺部,
是故宫的灵魂所在。
其中有一位,
因对故宫的卓越贡献,
被称为:
故宫最后一位木匠。
他就是李永革,
原任北京故宫修缮技艺部副主任,
同时还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年,
永革从部队复员来到故宫,
他跟着赵崇茂、戴季秋师傅,
相继参加了
阅是楼、遂初堂、庆寿堂、养心殿、
慈宁花园、东南角楼等施工工程。
他印象中最难的工程是年维修东南角楼。
“《清式营造则例》中将大木建筑分成
庑殿、硬山、悬山和歇山,
四种样式,
角楼是不同于任何一个门类的杂式。”
“角楼被称为‘杂式建筑’,
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但由于技术难度很大,
一直困扰修缮技艺部。
我是主动请缨,
一年多的时间,得到了很大锻炼。
每一块部件,拆下,都要确定位置,
编号,分类码放,修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加固,
拼补、添配,按照原来的位置丝毫不差的安放回去,
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程。”
但经过长时间的技术钻研,
李永革攻克所有困难,
带领修缮技艺部完成了角楼的修缮。
紫禁城平面图
故宫共有间宫殿,约23万平方米建筑群,
他几乎都参与过修缮,
他坚持用旧方法修缮故宫。
“比如‘排杖竿’,
就是拿着一种四方截面的木杆去量
柱子、梁架、进深等尺寸,
然后在竿子上来做标记。”
其实卷尺可以代替排杖竿,
而且又方便又简单,
但是李永革却说:
“卷尺的误差很大,我试过最大有10厘米误差,
要是去量20多米高的柱子呢?
差一点,榫卯就合不上。
老祖宗的方法看来笨拙,但更实用。”
他对修缮要用的木材把关很严,
不放上四五年的木材他坚决不用。
“中国人盖房子还是要用老料,
老料的‘性子’已经通过合理的码放、纹理比较直顺,
含水率也恰到好处,
用在建筑上不容易糟、腐。”
从青丝到白头,
永革做修缮工作整整40年,
去年11月退休。
但是令他忧心忡忡的是,
第三代匠人招收的14名学员,
如今留在故宫的只有9个,
这9个也就是现在的故宫第四代匠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9个人之中,
有一个便是张奉兵。
年夏天,
张奉兵在家割麦子,
有一组施工队过来问他,
“皇上住过的地方”缺人干活,问他要不要去。
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但觉得这个工作虽然收入低但听起来高大上,
就欣然前往。
到了故宫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
是故宫修缮。
但是他没有修缮技能怎么办?
拜师学艺!
就这样,他拜师张世荣,
因为一开始手生,张世荣没少“呲儿”他,
有一次他草草完成一个匾额的修缮之后,
就准备开溜,
却被张世荣抓个正着,他教训道:
“你这完全不是我们故宫的工艺流程,
你这不整体瞎干吗?”
被训斥后的张奉兵无地自容,
开始洗心革面。
从此跟在师傅后边日以继夜学习修缮知识。
他主要负责的是,
古建筑营造技艺“八大作”中的,
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的工作。
油漆作就是指,
对门窗、柱子、大门等木构件的油饰施工。
彩画作是指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
要美观,也要有一定的防水性,
增加建筑物寿命。
和裱糊作就是在顶棚、
窗户或隔扇上糊纸或锦缎。
俗称白堂篦子,
下图中张奉兵在做的就是和裱糊作。
这个工作内容很杂也很累,
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时间喝。
但是他还是一干就是20年,
他说:
“感兴趣、坚持、气氛好,
是让我留在故宫的三个原因。
故宫在古建筑这方面很专业,
老辈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技艺带着一些艺术性。
我很自豪自己的工作,
保护古老建筑不受损坏。”
二十年,多个日夜,
社会日新月异,他却甘愿坚守原地。
张奉兵说:
“当年我进宫的时候,手机只会打电话,
现在手机都会上网了,
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
和我一起进来的走了快一半了,
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热爱的。”
在故宫做修缮工作,
说起来很体面,
但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曾有记者问张奉兵,
一个月几千的工资,
天天都要做冷板凳,又脏又累又辛苦,
20年来你真的没有过动摇吗?
张奉兵回答说:
“肯定有过动摇,
但是这二十年当中,
我在故宫学到的东西是在外边学不到的。
我对故宫的感情,
以及对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技艺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深。”
很多人歌颂匠人精神,
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匠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面对诸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坚守,
因此才成为了匠人。
除了李永革和张奉兵之外,
故宫修缮部、文物部等还有很多匠人。
比如钟表文物修复师王津,
他已经跟故宫相守了43年。
漆器文物修复师闵俊嵘,
修复漆器文物超过1.2万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无名匠人。
比如故宫的前三代匠人。
历史上的故宫,有过三次大修。
年故宫第一次大修,
力邀有“哲匠世家”之誉的原兴隆木厂的
大木匠马进考、杜伯堂等为木结构施工指导,
彩画则邀请了何文奎、张连卿等京城名匠,
还有其他工种的匠师,
他们都身怀绝技,人称故宫十老,
是故宫第一代匠人。
年故宫第二次大修
以戴季秋、赵崇茂、翁克良等为代表,
重做了三大殿的彩画,
并按比例将故宫大部分彩画进行描摹,
共计幅,
后制成《故宫建筑彩画图录》,
是故宫第二代匠人。
▲北京故宫太和殿彩画
▲北京故宫体仁阁彩画
▲北京故宫箭亭彩画来源:《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
年故宫第三次大修,
招募了梁利军、薛永东等人,
修复了包括了武英殿试点工程、
太和殿挑顶大修工程、慈宁宫落架大修工程、
建福宫复建工程等重大项目,
是故宫第三代匠人。
故宫御花园万春亭内檐斗拱摄影/李睿来源:国家地理杂志
这些匠人默默无名,
但却都选择用整个青春守护故宫,
甘愿舍弃外界繁华,日复一日地与寂寞相伴。
他们用自己的满头白发,
换回故宫的永葆青春。
所以故宫代表的,
不仅是中华几千年浩浩汤汤的灿烂文化,
还有一代代人的青春。
茫茫人海,匠心之城,
很多人做不到为一件事坚守一生,
但总有人甘愿如此,
比如第四代匠人张奉兵等,
正是有了这些人,故宫才得以青春永驻。
图片:故宫博物院
正如故宫院长单霁翔所说:
“将壮丽的紫禁城完好地交给未来,
最能仰仗的便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匠人。
故宫的修护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而他们就是最好的接力者。”
最后,祝故宫年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