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钟”,是指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形状扁圆而中空,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大多是用青铜制造,又叫“编钟”。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钟逐渐变为一种宗教法器的代称,又叫“梵钟”或“半钟”。这种钟原本叫“犍稚”,又叫“信鼓”,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之用。
本文所要讲的是,是古代的打击乐器——青铜钟。
一、青铜钟的用途
钟在古今中外的古代民族中,都是最常见的乐器。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钟”这种乐器用途非常广泛:
第一,作为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乐器。《诗经·小雅·楚茨(cí)》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礼仪既备,钟鼓既戒”,“皇尸载起,鼓钟送尸”。这些都是在贵族祭祀礼仪中击钟、鼓奏乐。
青铜编钟“钟”的这种用途在两周著名青铜器中也有表现。如西周晚期厉王时期制作的(hú)钟(又叫“宗周钟”),钟上有铭文:“王对作宗周宝钟,……用卲(shào)格丕显祖考先王。”这里的卲格,指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指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所祭神明,可见(hú)钟也当是王室宗庙中用于祭祀之礼器。
第二,地位较高的贵族,在日常生活中击钟奏乐以炫耀其地位。这种事在《左传》中就有记载。《左传》襄公三十年,记郑执政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左传》哀公十四年,记宋左师向巢“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即食,又奏。”击钟成了贵族炫耀的途径。
第三,钟也可以作为军中乐器。《左传》庄公三十年就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出兵,有钟鼓的声音叫做“伐”,没有钟鼓的声音就叫做“侵”,轻装部队快速突击叫做“袭”。
第四,钟可以用作礼器,刻上铭文用来铭记功劳。在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制作的钟,就记录了作器者随三晋联军伐齐所立战功与所得荣誉。
曾侯乙编钟第五,在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法,昭示了贵族的地位。在古代礼仪中,钟磬悬挂的位置,王应当“宫悬”(悬四面),诸侯“轩悬”(悬三面),卿大夫“判悬”(悬两面),士“特悬”(悬一面)。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就曾说:“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一面。特县,又去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轩县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县、繁缨以朝’,诸侯之礼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天子乐器四面悬挂,犹如四面有墙,称为“宫悬”;诸侯去掉南面乐器作三面悬挂,称“轩悬”,大夫就在左右两面悬挂,称“判悬”;士仅在东面或阶间悬挂,称“特悬”。
二、青铜钟的名称
西周时代的钟大多都是成套的,构成一定的音阶关系,按大小次第排列,悬挂起来敲击以奏乐,这种钟在典籍中称为编钟。在青铜钟铭文中,钟只有自名为“钟”或“镈”,但在其名前往往加有一些冠词。
钟的结构名称此外,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编镈与前后五枚编钟自名为“诃(歌)钟”,中间四枚编钟则自名为“行钟”。
“歌钟”之名可以在《左传》中找到相关出处,歌钟是专为女乐人歌舞伴奏所用。“行钟”不见于先秦文献,但青铜容器有自名为行器的,是外出征时所用器。
三、钟的形制
钟的形制可以分为甬钟和纽钟二种。
甬钟属于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晋侯苏钟我国已经发现多套甬钟,西周甬钟知名的有柞(zuò)钟,晋侯苏钟,虢季钟,虢仲钟,尤其是晋侯苏钟,有铭文,证明此钟的确是代代相传,其铸造年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夏商周时期的纽钟也有不少发现,比如春秋钮钟、铜钮钟。
春秋钮钟为一套九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钟的顶部有一长方形竖环钮,上饰蟠螭纹。篆间有乳钉36枚,每面18枚,隧部有4个相向的蟠螭纹组成的纹饰。
铜钮钟是战国中晚期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近期热文:
贵州省赫章可乐墓地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铁炉
这些馆藏文物,穿越千年历史长河而来
那些藏于博物馆的民族工艺品——刺绣
四千年前远古先民的精神寄托:陶塑与陶俑
商代早期都城——偃师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