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抹茶与日本的关系,恰如钟表之于瑞士、香水之于法国,虽谈不上“严丝合缝”,但总是紧密相连。
如今的日本抹茶,早已成为日本茶饮文化最重要的标识和载体,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与认同。
传承
通俗来说,抹茶就是茶叶经过特别工艺处理后形成的粉末状茶品。这也是早年间抹茶在中国文字里被写作“末茶”的原因所在,其中的“末”是“粉末”“碎末”的意思。
饮茶兴盛于日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据日本史料记载,早在奈良时代,日本高僧行基就把中国的茶树带回了日本。不过那时候,种茶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
在奈良和平安时代,日本茶文化尚未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更多的只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初步学习与复制。在日本宫廷贵族、僧侣与上层社会之中,种茶、制茶、饮茶,每个步骤都酷似唐朝,效仿之味甚浓。
到了镰仓时期,日本茶文化开始与当地宗教、哲学、美学等融合,形成了一种名为“茶汤”的日式风雅。抹茶的应用,也成为日本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意思的是,到了室町时代,日本的饮茶风格开始发生变化。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明朝,可一海之隔的日本却突然向往起中国宋朝的茶艺,并模仿宋朝的“斗茶”之风,形成了自己的“斗茶”之术。
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斗茶”成为主流。与宋朝文人们高雅的“斗茶”方式不同,日本武士阶层“斗茶”的目的是扩大交际、炫耀财富,当然还少不了大吃大喝。可能是因为如此“斗茶”确实有失风雅,豪华“斗茶”盛极而衰,东山书院茶文化开始兴起。
作为室町时代中期极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东山文化带有浓重的书卷气。当时,在禅师村田珠光的引领下,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使“茶汤”更加技艺化,日本茶道也初现雏形。正因为此,东山时代或称东山文化,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经历了前期的奈良、平安时代,中期的镰仓、室町时代,后期的江户时代和现代,日本茶文化终于日臻成熟。
入道
在茶文化本土化的进程中,随着一位又一位大师级人物涌现,精细、精致、精彩成为日本茶道的特点。
改良品质。在室町时代,宇治的茶农们专门针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发明了“覆盖培育法”,即在茶叶采摘前,对茶树进行“覆盖遮阳”,从而使抹茶更加翠绿、香甜,宇治抹茶也因此名声大噪。
改善工艺。茶对于当时的日本人而言,与其说是一种饮品,不如说更像工艺品。体现在制茶工艺上,就是更严谨的步骤和更考究的操作。从采摘前遮阳覆盖、采摘后蒸汽杀青、入烘焙炉烘干到切割碾碎,十来道工序道道都有讲究,甚至于精磨加工环节用到的石磨都追求天然。
改革茶风。在东山书院茶文化中,艺术家能阿弥是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是武士出身,通晓书、画、茶。在他的主持下,日本斗茶会一扫奢靡嘈杂之风,开始形成“书院装饰”和“台子装饰”的新茶风。
形成茶道。在能阿弥的推荐下,村田珠光晚年成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在充分了解东山书院茶文化,并接触到将军搜集的大量文化艺术珍品后,村田珠光的茶道思想有了进一步飞跃。他将源于平民阶层的奈良流“草庵茶”与贵族阶层的“书院茶”结合起来,完成了从茶文化升华为茶道的重要一步。村田珠光也被后人誉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至此,形成茶道必须的三大步骤——茶的民间化、茶禅结合、贵族茶和民间茶的融会贯通全部完成。日本人在接受中国吃茶习俗多年后,终于发展出了自己的茶道。
出圈
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认为任何东西一旦被冠以“道”之名,就该高高在上、云山雾罩。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至少在日本人看来,大众消费与“道”可以有重合的部分。
一方面,茶道大师依旧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办茶社、习茶道,追随者众多。另一方面,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大量大众口味、食用便捷的抹茶产品,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能一饱口福。
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从生产角度上讲,当时的罐装和瓶装茶技术已经成熟,为抹茶进入大众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从需求角度上讲,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天然、健康的生活理念,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清淡。得益于此,抹茶终于走出了高大上的小圈子,成功转型为流行口味。
年,日本率先推出了哈根达斯抹茶冰激凌;年,星巴克在日本推出了抹茶味卡布奇诺咖啡。除此以外,抹茶蛋糕、饼干、糖果、肉丸、巧克力、面条、馅饼还有抹茶面膜、肥皂等,各类以抹茶为原料的食品饮料和日化产品越来越多,既让更多人了解了抹茶、爱上了抹茶,也培育出一个体量极为巨大的全球市场。
海外需求日益扩大,有力带动了日本国内的抹茶生产。在占日本茶叶出口量近一半份额的美国市场,“MATCHA”一词已被广泛应用,融合抹茶元素的饮品与食品也越来越多。欧洲市场也是如此。
如今,抹茶消费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根据《全球市场洞察》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到年,全球传统抹茶市场总规模将超过25亿美元,全球抹茶市场价值将超过55亿美元。目前,全球抹茶年度产量约为吨,尚有吨缺口亟待满足。报告判断,凭借强大的品牌和厚重的传承,日本抹茶将在这波全球超级抹茶热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面对潜力依旧巨大、前景依然可期的抹茶行业,当下的日本业界已经开始居安思危了。一方面,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需要时间,国内市场已逼近瓶颈;另一方面,日本本土合格的茶叶种植园面积有限,茶树品种也出现老化迹象,产能和品质都已逼近天花板。反观适宜茶树生长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大量产能亟待开发。这些无不加剧了日本本土企业的压力。
日本抹茶还能在行业主导地位上待多久?或许,只有勇于探索和敢于拼杀的企业,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作者:蔡本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