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微小的机械世界里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今天一起来看看各家钟表品牌的独门绝技。
万国(IWC)琼斯针
万国表的创始人美国人佛罗伦汀·琼斯(FlorentineA.Jones)在年研发出了六款适用于不同怀表设计的基础机芯,这批机芯的质素非常优良,而且都具备了“琼斯箭”设计——该机芯上面有一根箭形的指针,平衡摆轮夹板上延伸至四分之三主夹板上以准确调较精准度,具有加长指针调校器,这正是“琼斯之箭”的原型。当时这枚机芯常用于万国表的怀表中,而“琼斯之箭”这支超长快慢针更多的只是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几十年来,万国表不断将此机芯加以改良,并在年将其运用在葡萄牙系列的手表上。
莫勒(Muehle-Glashuette)啄木鸟颈式微调
啄木鸟颈式微调装置,是鹅颈式微调的改良版,其特殊的形状使其具有特别强大的防震能力,在极其纤细的快慢针上凿出一个极小的豁口,而鹅颈式弹簧正好凸出的位置嵌入形成整体,这样在不影响快慢针调校的同时起到了非常好的抗震作用。因此,啄木鸟颈式微调装置不仅改善莫勒腕表的敏感调校装置,而且能够增强其抗震的稳健性。
劳力士(Rolex)红轮仔
机芯上的红色齿轮是劳力士独有的发明,被劳力士粉丝亲切的称为“红轮仔”,“红轮仔”是自动上炼系统的重要组件,在内都有两个弧形的勾挡防逆转装置,使锯形齿轮只能前进或停止,无法退后,即可带动红色离合轮,进而达到双向上炼的动作,运作时不但噪音小,而且上炼效能良好。它有抗磨损、低噪音之特色,装有“红轮仔”的劳力士手表价值都不菲。
万国(IWC)比勒顿上弦装置
阿尔伯特比勒顿(AlbertPellaton)是万国表厂40、50年代的技术总监,他发明了比勒顿(Pellaton)自动上弦装置。这个装置有别于其它上弦装置的是,它将摆陀旋转产生的动力通过凸轮传输到镶有宝石滑轮的摇杆。这是一种利用凸轮和棘爪、棘轮之间的配合实现双向上弦的传动工作方式。摆陀在度的任意旋转都能通过凸轮带动摇杆,摇杆在凸轮的推动下做反复运动。此时摇杆上的两个一长一短的棘爪即能钩住棘轮从而完成上弦。这是万国表的专利,由于上弦过程酷似啄木鸟觅食的动作,所以也称之为“啄木鸟上弦装置”。
格拉苏蒂(GlashutteOriginal)鹅颈弯钩
鹅颈微调,据说是19世纪中后期流行的传统工艺,在手表还没流行之前的怀表时代就已经出现。鹅颈微调“Swan-neck”顾名思义,它的形状就好像一个天鹅的颈部,具有鹅颈般的优美曲线。机械机芯游丝的长短会影响到摆轮转动的快慢,游丝震动部分越短,摆轮摆的越慢,游丝震动部分越长,摆轮摆的越慢。摆轮转动快,时间久走得快,摆轮转动慢,时间久走的慢。而为了调校游丝弹性,很多机芯都设置了“快慢针”,通过移动快慢针我们便可以简单控制游丝震动部分的长度。而快慢针在日常的震动中如果机芯油处理不当会造成偏移,很容易影响到精准度。所以就发明了鹅颈微调,利用金属片的弹性把快慢针夹住,在通过细小的螺丝精细耳朵调校快慢针偏移幅度。而德式的格拉苏蒂采用的双鹅颈微调上搭配金银交错的手工雕花游丝摆轮夹板代表着德国最高的制表工艺。
朗格(A.LangeShne)芝麻链
“芝麻链”指的是在钟表动力传输过程中调节发条输出力矩的装置,万表世界小编想象就类似自行车链般,在机械装置释放能量的时候一格一格的更加精确,其设计目的是使钟表走时更为精准。芝麻链早期被应用在天文钟、航海钟当中,由于其机械结构的限制,对表壳空间大小具有很高的要求,微型链条的加工也是困难的工艺技术,所以把芝麻链放在手表中并不容易。据说,早在年至年朗格便开始采用这一技术并成为其最经典的技术之一。
萧邦(Chopard)珍珠陀
珍珠陀,也称Microtor,即转陀机芯的一种。以小巧玲珑,犹如珍珠般的扇形姿态在腕表的机芯中存在。珍珠摆陀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使腕表变得更纤薄,并且能将机芯完美地呈现给在世人面前。而萧邦珍珠陀最为出色,不仅小巧精致,上链效果也是非常不错,一般都采用22K金材质陀。
昆仑表(Corum)金桥长方形机芯
年,昆仑表研制出第一款金桥腕表的时候,给当时的制表界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作为昆仑表旗舰级的复杂腕表系列,三十多年来,金桥系列依旧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惊叹不已。改进自首款金桥机芯的CO手动上链机芯,需在长33mm、宽3mm和厚5mm的长方形六面体空间之中镶嵌个零件,当中包括变量惯性摆轮、发条鼓连滑动发条等精微部件,并辅以手工雕刻的黄金夹板和底板,无论是微型机械技术还是华贵装饰工艺都美轮美奂,堪称钟表艺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