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爱,厚重而深沉;什么爱,细长而深远。什么爱,如泉水如泰山;什么爱,如天空如大海。
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代艺术家宋冬曾用录像代替语言,通过作品《抚摸父亲》描述了父亲。宋冬是渴望亲近父亲的,更想上前抚摸他或者给他一个拥抱。然而,他的父亲从没有主动抱过他,他们之间有了一道无法言说的屏障。宋冬把这形容为“有一种敬畏”,男人可能天生就不擅长表示亲昵。
宋冬的作品《抚摸父亲》中,他把光影投射的手打在父亲的身上,做出抚摸父亲的样子,分三次记录了父亲生前、父亲去世以及父亲去世8年后光影中父亲的模样。
中国式父亲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往往是深沉,隐秘的,爸爸给予的爱看不见也摸不到,不少人用“最熟悉的陌生人”形容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父亲又是忙碌的,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他用背脊撑起家里的一片天。有的父亲,他们带着匠人般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发挥着自己的劳动价值,并把这种工作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何为匠人精神
用一句话解释“匠人”,就是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而“匠人精神”又是这背后的坚持。
父亲节,让我们聊一聊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匠人”父亲。
择一事,终一生,故宫匠人的传承
说起故宫,人们大多会被宏伟的宫殿,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文物震撼到。然而,鲜少被人注意到的是宫中的文物修复者,他们之中也存在着具有匠人精神的父亲。
早前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的“故宫男神”——王津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故宫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室的一名古钟表修复师,钟表馆内展出的国宝基本都要经过王津的手进行修复。作为宫里的“老人”,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40多年,修复过的钟表也有二三百件。
王津的故宫钟表修复之路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原做钟处的工匠徐文璘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并培养了徐芳洲、白金栋、马玉良、陈贺然4位弟子。
年16岁的王津接替爷爷的工作,被招入故宫,师从45岁的马玉良大师,从事古钟表修复工作,并工作至今。
宫廷钟表二三事
据记载,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得知清朝皇帝对钟表收藏颇为钟情后,搜罗了当时“最潮、最酷、最好”的钟表送进宫里,久而久之,宫廷钟表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收藏。为了做出皇帝会心的钟表,大清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们绞尽脑汁,在装饰方面煞费苦心,玩出了新花样。
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是王津修复的作品之一。这座钟高厘米,是乾隆时期由英国使节献上的国礼。整座钟呈铜镀金色,钟体由四匹骏马驮起,底层为乐箱,箱的四面开布景窗口,布景中有人物、建筑、灌木及水法等,他的工作任务是要恢复它昔日的的风采。
好看的器物背后一般隐藏极为复杂的工艺技术。宫廷钟表作为一种特殊的礼物,拥有着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丽的外表。观者惊叹钟表的精致,但修复它的过程可没有观赏时的好心情。
钟表修复是唯一在紫禁城中流传下来的,且没有随时代发展消失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钟表的第一道工序是清洗,故宫对使用在文物上的材料有着苛刻的要求。清洗老钟表的优中之选是煤油,王津需要将手长时间浸泡在煤油中。对于王津来讲,“宁可伤手,也不伤文物”是从老一辈修复师那里就带下来的规矩,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修复零件
让钟表恢复它的演艺功能是最困难的,王津为了让布景中的小零件重新“活”起来,他注入了加倍的精力。
宫廷钟表属于稀罕物,一般只生产一个或一对,没有可以替换的配件。修复这座钟时,王津需要对其中一个齿轮做创伤手术,即在不到1毫米的中心点下钻,垂直打出一个0.4毫米的孔洞,进而载入钢轴。这种细小的钻头“脆弱瘦小”,稍微使点力就会“夭折”。而这项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技术,对王津却只是寻常本领。
因此,有人说过,修复是困难和喜悦并存的,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往返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过程。对于岁的故宫来说,40年光景不过皮毛,但对于寻常人而言坚持40年如一日的做着同一种工作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王津做到了,如今,王津的儿子已经是家族中“第五代”在故宫从事钟表修复的工作的人,他的儿子是一名古钟表修复学徒。
传承依旧在延续
父亲从小为我们付出,长大的我们也该为辛苦一辈子的老爸送上满满的爱意。疫情阻挡了我们一同出游的脚步,而传统的父亲节礼物又千篇一律,那么何不考虑挑选些与众不同的惊喜,故宫文创产品就是一份值得参考的创意礼物。
▲那些年一起来故宫游玩的父子们▼故宫礼物·送给我家的超级英雄
故宫·角楼领带
正装领结
·
故宫·紫禁冰嬉领带
提花领带
故宫·云起龙襄纸砖笔记本套装
文具办公用品/礼品
故宫·锦秀延福艺术长巾
锁甲纹系列真丝围巾围脖
故宫·金瓯永固双层玻璃杯
牛奶杯
故宫·喜福连绵隔热垫
软胶餐垫杯垫
故宫·典藏艺术折扇
庐山白云图/湖湘山水图花罗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