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苑伟斌
走进飞亚达计时文化中心,一面数百张手表设计手稿组成的墙面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全部来源于飞亚达设计师原创的手稿,非常直观的展示了深圳钟表业起步就选择了原创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有些看起来容易的路,越往后走会越难。我们选择原创,走自主品牌化道路就会顺畅得多。”中国航天表首席设计师孙磊这样回忆说。
飞亚达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上市钟表企业,它的成功之路也代表了深圳钟表行业。目前,中国钟表的10强企业有7个来自深圳,深圳的钟表产量和出口,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深圳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钟表业的核心和极点。
作为中国展团代表进驻巴塞尔展
年12月,“中国钟表之都·深圳”称号复评审通过。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深圳钟表业市场占有率高、龙头企业集聚,品牌优势彰显、企业研发能力强,标准化建设有力及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支撑强劲四个特色亮点,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回顾历史,深圳钟表起源于80年代中期,对外开放带来的新营销观念,香港钟表代工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又恰逢世界钟表业从机械机芯向石英机芯转变的大潮,深圳钟表业在国内迅速崛起,年飞亚达的手表专卖店就开进了北京西单,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飞亚达公司于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年进入瑞士巴塞尔钟表博览会。
飞亚达近日发布年度报告还显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也取得骄人的业绩,全年营业收入42.43亿元,同比增长14.56%,实现利润总额3.73亿元,同比增长35.20%
“‘深圳制造’代表着中国钟表业的最高水平,深圳是全球最重要的钟表产区之一。”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景雯说,深圳拥有完整的手表产业链,现有钟表企业多家,年产值亿元,其中传统手表亿元,产值、出口值、出口量占全国的53%。
疫情前的年,飞亚达、天王表等深圳品牌组成“中国展团”首次进驻巴塞尔世界钟表展1号馆,获得瑞士独立制表师协会AHCI认证的三位中国独立制表师马旭曙、谭泽华、林勇华,带着最新“工匠之作”登场。
设计带动制造让深圳钟表“上天入海”
“有了一个想法,我们不断地在技术上,工艺流程上去达到这个要求,最后会让这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往上提升。”孙磊说的就是他带队研发的中国航天表。航天表其中一个极端的要求是,要适应宇航员太空出舱行走的正负60°C的考验,当时找遍了全球钟表业的润滑油都无法满足要求。最后,是在航空工业润滑油中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当时,负责研发手机润滑油的技术人员飞行积分远超白金客户标准。”
技术创新是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法宝。飞亚达、依波、天王、雷诺、格雅和古尊等6家深圳钟表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前列。
飞亚达研制的航天表打破了国外钟表行业垄断;天王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性发明专利数十项,深度涉入智能表、材料应用、机芯改制等核心技术研究;古尊成功研发出可耐零下60摄氏度低温的古尊·雪龙表、米极限防水设计腕表GN.T;星皇成功研发制造出陀飞轮,标志着其机械腕表机芯工艺已比肩国际最高水平……
很多人都戴表,但很少人知道,机械钟表工业是一个国家精密机械工业中的代表行业,这个行业的顶尖企业也是国家精密制造的代言人。杨景雯表示,深圳已具备集研究开发、外观设计、加工制造、试制检测、表面精细化处理、材料改性等完善的全产业实力。深圳钟表业现已形成了以高精密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在近年的深圳钟表展上,钟表级配件积极跨界为各产业赋能已经成为多次论坛的热门话题。
在最新的年报中,飞亚达也透露,企业将加速新增长点培育,向高端精密科技转型升级,其精密科技业务在深耕光通讯、激光器的基础上,加速医疗、航空航天市场拓展,已启动与相关领域核心客户的合作,收入同比增幅超过50%。
智能穿戴华为市场份额世界第一
年12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宣布,华为腕上穿戴设备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全球第一。权威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四个季度,华为均拿下了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获得“四连冠”。
深圳钟表行业未雨绸缪,早已布局智能可穿戴产业。自年开始,深圳钟表业致力于向智能穿戴方向转型升级,与华为等研发智能手表的企业合作,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硬件生产提供者,占全球智能手表近9成份额。
疫情期间,健康监护类、运动类产品的销售显著增长,例如,带有体温计、血氧仪功能的智能手表,备受消费者青睐。早在疫情暴发之前,深圳伯尼就敏锐捕捉到这种趋势,其研制的老人智能监护手表就顺应了人们的需求,配置了这些功能。据悉,早在几年前,伯尼就确立了跨界融合的战略,为此组建了智能穿戴产品研发部门,将企业的未来融入物联网发展中。
同样,飞亚达也在年报中披露,其智能可穿戴业务完成自有研发团队组建,智能“小红表”、“黑骑士”新品顺利上市,“双十一”活动期间智能表销量超过10万只。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曾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的接口,也是大数据采集的端口,这一产业大有可为。“深圳钟表行业正积极拥抱新科技,在传承精密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同时,拓展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智能可穿戴市场。
审读:孙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