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近日,《侏罗纪世界3》上映,再次刮起一阵“恐龙旋风”。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恐龙,还可以去线下寻找恐龙化石,让我们了解史前生命奥秘。6月28日,记者来到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带大家探秘安徽出土的“本地龙”和声名显赫的巢湖鱼龙背后的故事。◢
门口的两个恐龙雕塑都是“本地龙”
说起省地质博物馆,去过的人也许有印象,入口处两尊高大的恐龙雕塑望着前方。其实,这两尊恐龙雕塑都是由安徽省内发掘的黄山龙化石复原的。目前,省地质博物馆科研人员已研究命名了安徽黄山龙、地博安徽龙、休宁伞形蛋等与恐龙相关的化石。
“看看这块骨头,是不是和我们在快餐店吃的鸡翅骨很像?这就是恐龙的肱骨、尺骨和桡骨,简单说就是胳膊上的骨头。”省地质博物馆博士茅磊介绍,目前馆中展示的安徽黄山龙、地博安徽龙的部分骨骼化石就来自恐龙的胳膊。这批恐龙化石来自黄山市歙县王村镇鸡母山,是在修建徽杭高速公路时发现的。
科研人员对同批次的化石进行了研究,厘定出了中国东部第二个马门溪龙科恐龙——地博安徽龙。科研人员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博安徽龙与安徽黄山龙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经过形态学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地博安徽龙与安徽黄山龙同属于马门溪龙科。这为中国东部蜥脚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也暗示了马门溪龙科在亚洲的中侏罗纪时期已经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地方性类群。
安徽是我国恐龙化石主产区之一
“安徽地区的恐龙化石大多发现于皖南地区,也是我国恐龙化石主要产区之一,集恐龙骨骼、恐龙蛋、恐龙足迹和尾迹等三位于一体,实属世界罕见。”茅磊告诉记者,恐龙的遗体(骨骼)、遗迹(脚印、皮肤)和遗物(蛋、粪)三种类型化石的形成条件要求并不相同,能在黄山休宁这样较小的区域内被集中发现是非常罕见的。
其中,发现骨骼化石三处:屯溪新潭发现的兽脚类恐龙——新潭休宁龙;岩寺择树下村发现的肿头龙——岩寺皖南龙;歙县横关村鸡母山发现的黄山龙和安徽龙。蛋化石三种:椭圆形蛋、长形蛋、副蜂窝蛋,发现于太平湖大桥黄土岭路段、渭桥乡上暨小村等。足迹化石集中区共有4处。
我省境内发现的首个恐龙化石有点“小”
在省地质博物馆恐龙厅中,两块来自黄山的岩寺皖南龙化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头骨和下颌都非常小,和展馆中高大的炳灵大夏巨龙化石形成巨大的反差。茅磊介绍,别看岩寺皖南龙很小,但它是我省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年发现于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村。
“岩寺皖南龙生活在多万年前,是一种植食性、双足行走的恐龙。”它的头骨突起,属于肿头龙类,厚实的头顶是其有利的武器,可以防御敌害,同时可以作为雄性之间争夺雌性配偶的工具。
为什么会形成恐龙化石?记者了解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恐龙死亡后,其肌肉、皮肤、内脏等软组织很快会被微生物分解而消失,只有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能够保留下来,这些坚硬部分被掩埋后,内部成分被矿物质所取代、矿化,形成化石。这便是化石的“石化过程”。
打造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与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发现的巢湖鱼龙化石也是国际知名。省地质博物馆一楼就展示了数件堪称“镇馆之宝”的巢湖鱼龙化石。
省地质博物馆博士马兆亮告诉记者,巢湖龙动物群是安徽省独特的古生物资源之一,以原始鱼龙类——巢湖龙为特色和优势类群,伴生有鳍龙类、鱼类、菊石、双壳、节肢动物等多门类生物,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距今约2.48亿年。
该化石原位保存于巢湖早三叠世晚期的南陵湖组泥灰岩地层中,是世界上罕见的早三叠世海生脊椎动物群。早三叠世的安徽地区海陆并存,继续了二叠纪末期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巢湖地区当时处于下扬子海的最北缘,靠近古陆,为陆生爬行动物向海洋演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最早的化石是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他的学生董枝明在年报道的。”马兆亮表示,随着巢湖龙动物群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大量珍贵标本的发现,年,巢湖龙发现地马家山-平顶山地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
马兆亮透露,为严格保护巢湖独特的地质珍迹,省地质博物馆协同巢湖风景区管委会、巢湖自规局正着力打造“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与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基地”。
目前国际上发现的地质时代最早的鱼龙来自巢湖
年,省地质博物馆博士黄建东带领馆科研人员在巢湖马家山发现了一件独一无二的鱼龙标本。这件标本个体虽小,但骨骼沉重,吻部收缩、很短,前肢相对比较大,腕部能像海豹一样弯曲并支撑身体,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柔腕短吻龙。
研究发现柔腕短吻龙是目前国际上发现的地质时代最早的鱼龙,处于水陆两栖过渡态,以水生为主,可以像海豹一样在陆地短暂行动,填补了海生爬行动物由陆生向水生演化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年的英国自然杂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 “自年开始,我馆联合国内外多所大学对巢湖动物群开展了系统调查、抢救性发掘和初步研究工作,共采集到近件海生脊椎动物化石,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马兆亮介绍,这些研究不仅大大加深了学术界对早期的海生爬行动物的认识,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海生爬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