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见华人青年策展新力量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青策计划

展期

ExhibitionTime

.12.21-.2.27

展览地点

ExhibitionVenue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楼1号展厅

“青年策展人计划”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年度学术品牌项目,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

“青策计划”在今年回归实体空间,展现青年策展人们在如今不确定的社会、文化、媒介交织的生存处境之下,对于“策”与“展”的深入思索与反应。

此次“未有名目的言说”(策展人:贾芷涵、秦可纯),“珊瑚岛上的死光——科幻及其考古学”(策展人:印帅)从入围方案中脱颖而出。这两组获选方案历经2个月的深化与落地,已于年12月21日正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WEART唯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艺术##展会#视频号

展览现场

未有名目的言说

阚辛《戴黄色帽子的少女》

写作是一种暧昧、难以界定又危险的手段,用来指认出那些未有名目的。

——埃莱娜·西苏

写作是一个动作——不仅是用笔在纸上书写,也是布上的穿针引线,或是孩子在纸上的涂鸦,甚至可以是图像的拼贴——是对身体经验的延伸。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阴性书写”强调写作和身体的关联,将个体经验置于语言之前来抗拒理性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思维。面对个体叙事遭潜抑的文化困境,聆听亲密关系与反思“共情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或将促进更多元的社会关系与更紧密的社会纽带,摆脱偏见。本次展览中,十组艺术家通过半自传的叙事手法,将交流的欲望寄托在材料与维度的褶皱中,通过纺织、声音、素描、影像等媒介,捕捉并译入文字缝隙中情愫的流淌与流逝,并构造出一个开阖自如并流动的空间。(以下为部分展出作品)

常羽辰在《珊瑚辞典》系列中将珊瑚骸骨用作象形文字来捕捉马来西亚的地貌与事物的滋养,当地的珊瑚着实比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罗马音标更适合书写马来语。四种语言的交互间罅隙丛生:南国的红豆是停顿,是叹息;珊瑚骸骨的肌理记载着岛屿的日晒雨淋。

常羽辰《珊瑚辞典》素描图源:PSA

如何讲述一个不属于你的故事?艺术家通过共情的力量来重思亲密关系,为她者的故事构建出有温度的表达方式。制作影像对于袁中天来说是一种空间性的写作练习。在《亲近,更近》中,拼接的图像和当地摩梭族的迎客歌声交织着,通过非线性叙述方式构造出了他们母亲记忆中的泸沽湖。影像中被模糊了的女性形象规避了凝视带来的客体性。

袁中天《亲近更近》-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10分图源:PSA

女子天团的音乐影像和缝纫作品在展览中是作为总结式的展现。合唱的歌曲、碎布的拼接在她们的共同参与中成为了诗意的对抗。“互助的前提是看见彼此”、“我想听呼吸唱歌,加速身体发光”……一句句话看似独白但并不孤独,它们是集体的宣言式发声,汇聚成为生命经验的流动力场。

女子天团NZTTSewingCo-op《变身男女家庭指南》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5分18秒图源:PSA

女子天团关键词布图源:PSA

女子天团NZTTSewingCo-op《互助的前提是看见彼此》

毛巾上刺绣图源:PSA

陈哲对于里尔克的诗作《夕暮》的顿悟源于路边偶遇的石头和星星——一场儿童游戏的痕迹。当黄昏降临,向晚意不适,语言的苍白感被图像、颜色、形状填补,彼此之间的相互言说不是以再现的方式,而是在跨媒介和维度的转译中相互更新。

郑亦然将那封从未寄出的情书加密,观众需以特定的姿势和角度方能阅读当中的文本——艺术家们有意的安排使得理解不再既得,在译入共情的同时维护着对个人情动的保留。

陈哲,《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图源:PSA

郑亦然,《情书五编》,,综合装置

珊瑚岛上的死光——科幻及其考古学

科幻小说的政治性不单在于预测未来,更在于让我们意识到想象未来时所遇到的问题。

——PeioAguirre

《珊瑚岛上的死光》题目选自中国考古研究者童恩正在年发表的科幻作品。故事围绕“某大国”争夺华侨科学家发明的阴谋而展开,不同于西方经典科幻不断扩张的殖民宇宙观或以科普和培养民族情感为目标的科幻创作观,小说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真实的国际关系,充满想象力地创造了多层时空,对隐藏在科技社会背后的人性等问题做出反思。

“珊瑚岛”的实践——以考古研究方法进行科幻创作,超越了科幻文学作为单一体裁的观点,重新解读了科幻本身所具备的“科普性”与“文学性”,“开放”与“僵化”,这些看似单向联结的二元对立背后,更为复杂的互动甚至背离,将其复杂与多样性视为一种实践形式和隐喻空间,为破除“未来”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政治学方法。

本次展览呈现艺术家以科幻及其考古学为方式,对未来想象进行的研究,让来自不同时间现实、档案和幻想的作品在展览中相遇,不再将科幻作为面向未来的镜子,而是对过往历史的再现。想象作为真实,真实重塑为虚构,扩充不同时空层次的多样性,从而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的盲目与武断,提供面对社会、经济和主体性问题的另一种叙事和可能。(以下为部分展出作品)

增订社《珊瑚岛增订》(激光的第一次扫射嫁接《珊瑚岛上的死光》两种版本连环画)图源:PSA

漫画小组增订社收集了79年至82年由全国多个出版社绘制出版了近十个连环画版本。通过研究,增订社敏锐地发现了每个版本之中的特殊之处。在这些细微的差异背后隐藏了或时代或意识形态的话语,对应了中国美术史不同时刻的变化。两位成员以“增订删改”、“重新编排”作为工作方法,对这9个版本,超过幅画面形成的“珊瑚岛”故事给出艺术家的解读,提出另一种观点。

刘毅,《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实验动画装置

《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是艺术家从印度旅行回来后以旅行日志的方式,历时一年完成的作品:现实与手绘动画相结合的纪录片形式记录了她在印度的旅行。在手绘动画中她对于印度的回想与深思是在梦境,也是通往现实的桥梁。

童义欣《恐龙挖掘项目–假化石篇童恩正博物馆》

恐龙挖掘现场模型

“恐龙挖掘项目”中艺术家呈现的考古项目,是他在年初以国外大学专家的身份,加入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带领的恐龙挖掘项目。童义欣试着透过制作陶器来安置一个他在考古现场的体验:在这些生物遗骸成为化石的过程中,生物组织被矿物质填充或替换,留下的是形体结构,就像某种鬼影。通过想象力,童义欣将历史、时空和个人体验汇聚于作品中。同时对艺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机制提出了疑问。

冯骏原《递归,直到甜点》静帧截图

图源:PSA

《递归,直到甜点》是一段将复杂历史以序列组合构筑出的影像散文。影片以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主义智利试图应用控制论至经济领域的一段历史为背景。这项研究从阿连德政权在70年代早期开展的赛博协同工程开始。它原是“智利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尝试。随着控制论术语的输入,将向观众揭示科学始终带有的政治性面庞。

杨圆圆《大连幻景–序章》–静帧截图

图源:PSA

《大连幻景》是艺术家杨圆圆的长期研究项目。作品以大连近代史为背景,通过摄影、装置、影像与声音多个媒介勾勒了一场以城市为舞台背景的“七幕剧”。来自不同时代的角色穿行在港口、楼梯、广场、旅舍、街道与剧场等空间中。在大连幻景的世界里,时空与国别的边界变得模糊,观者仿佛游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平行世界,在多个异乡人如梦幻泡影般的独白中,隐隐回荡着一个跨越百年的无解疑问——“何为故乡?”。

展览现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