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姐说的对,赞
年1月,一个刺骨的寒冬,长江南溪县罗龙镇,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援行动。
专家学者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昂贵的药物从「空中廊道」运输过来,摄影团队架起了长枪大炮,当地居民们眉头紧锁。
这场救援,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因为,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几只长江白鲟之一。
那天,一位渔民在正常作业时,捕捞到了这只重达两百公斤的雌性长江白鲟,它身上有一道10厘米左右的伤口,血肉模糊。
专家赶到时才发现,它体内还有大量鱼卵——它已经怀孕了。
如果能顺利生产,意义重大。
整整6天后,白鲟终于被治愈,专家在它身上安置了声纳系统后,将它放生。
可历史的进程,永远是悄无声息的。
当时,目送白鲟钻入水中摆尾远去的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只被目睹的白鲟。
往后19年,再也没人见过它的身影。
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长江白鲟已正式灭绝。
年迈的老人们还能谈论着当年白鲟称霸长江的传奇时代,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们,想了解它们,只能从图片、文字和博物馆里。
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曾与恐龙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却在这短短半个世纪中,迅速走向灭绝。
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世界上最后一只白鲟
到底经历了什么?
白鲟绝对位列长江食物链的顶端,堪称「淡水鱼之王」。
它体长至少3.5米,预计最长可达到7米,接近三层楼的高度,体重更是重达斤。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鱼类,自古以来,白鲟都是古书和神话中被记载的对象。
《礼记》中记载,多年前,白鲟被冠以「王鲔」的称号,是周天子祭祀时的重要祭品。
同时,白鲟性情骁勇生猛,西晋的刘奇在书中写道:「三月溯河而上,能度龙门之限,则得为龙矣。」
意思是能越过龙门的白鲟,都会变成巨龙。
然而,千百年前白鲟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
古人口中「以享以祭」的白鲟,在渔民眼中却十分晦气。因为它没有鳞片,传说捕到无鳞片的鱼,渔民会倒霉。
这种对白鲟敬而远之的态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打破,人们讶异地发现:
怎么好久都没见过白鲟了?
它们突然销声匿迹了。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鲟列为「极危级」动物。7年后,世界上最后一只白鲟,被渔民发现。
当时,这只白鲟萎靡不振,肚皮朝天,濒临死亡。可白鲟身体太光滑,人们想抓住它,怎么也使不上劲儿。
专家危起伟当机立断,脱下自己的秋衣秋裤套在手上,然后跳入刺骨的长江中,一边将白鲟扶正,一边在水中注入氧气。
等白鲟重新摆尾后,8个壮汉一起使劲,才能勉强将公斤的大鱼,移到临时用帆布和楠木做成的手术船上。
他们为白鲟施以轻微麻醉,在伤口处缝了24针。恢复期一过,他们还在白鲟腰部安置了负责追踪、检测健康状态的声纳系统。
1月27日,他为白鲟打了最后一针后,轻轻地将它放生。
张国振教授还记得当时的景象:
白鲟的背部是淡淡的浅灰色,腹部是嫩嫩的白粉色。远远看去,就像一只精灵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着。
人们至今不敢相信,这一别,竟是永别。
1月30日凌晨5点,长江上白雾浓浓,危起伟教授驾驶的追踪船不幸触礁,无法继续航行。
6个小时后,船终于被修好。可这时,白鲟的声纳信号已经无影无踪了。
接下来的三年中,危起伟教授的团队曾对长江进行过6次地毯式搜索,但都一无所获。
如今回想起来,一切似乎冥冥注定。
当白鲟存在时,我们只道是寻常;
当白鲟真正灭绝后,我们才恍然,人类失去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是一个生态链的缺失,一段历史的消失。
我们该面对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救治白鲟」,而是:
到底该如何证明,它们真的存在过?
白鲟灭绝时,
人类在干什么?
历史向来都是环环相扣的。
年,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历史;如今,人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一场历史。
还记得封控时的上海吗?
小草从石阶的缝里钻了出来,绿油油的一片。顽强的生命,向来最治愈人心。
网络
然而,解封后的上海,却全然是另一幅景象。安福路上遍地的垃圾,啤酒瓶、纸巾、包装袋,甚至街上笼罩着一股尿骚味。
网友
再生星球在安福路捡到的垃圾仅是一晚的狂欢,就能将钻出石缝的小草,再次狠狠踩回地底。
发生在上海的事情,仿佛是一个时代的隐喻。
一位网友拍摄了新疆独库公路,垃圾成片,恶臭熏天。
小红书
Roeeeey那些想要去新疆荡涤心灵的人们,却将自己的「罪恶」,转移到了无辜的动物身上。
一只还未长大的小牛,嘴里叼着塑料袋,望向镜头的眼神,令人心碎:它以为这是吃的。
四川观察当地政府不得不「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派出直升机,去清理垃圾。
景区尚且有人管理,露营热的兴起,让城市中仅存的绿洲,也变成了「垃圾场」。
为了追求原生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那些小众的、人迹罕至的山野溪流,驻扎营地,野餐烧烤。
野外往往无人管理,垃圾一旦被留下,将一点一点渗进土里。几十年后,也许这里将寸草不生。
小红书
BLACKICE黑冰被丢到瀑布小溪中的垃圾呢?
顺着水流一路向下,汇集到河流江海里。
抖音博主
老鲤是一位「水下清洁工」,原本只是热爱潜水的他,发现水下世界并不是他想象得那样清澈美丽,而是一片浑浊,到处都是垃圾。他捡到过上世纪的可乐品、高跟鞋、光盘、草帽;
口罩、塑料袋、吸管漂浮在水中,可能下一秒就会被小动物误食。
抖音
老鲤与其问「长江白鲟为什么会灭绝」,我们不如问一问「长江白鲟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想起世界上最后一只夏威夷吸蜜鸟的故事。
在世界上最大的世界动物声学实验室里,保存着一段吸蜜鸟的录音。
它正处于发情期,不停地唱歌求偶。可任凭它再怎么唱,音频中,始终只有它孤零零的声音。
它声音消失的那一刻,就是夏威夷吸蜜鸟灭绝的时刻。
那只白鲟,也许也曾努力地发出过声波,可回应它的,始终只有水里的垃圾。
它们就像一根根摇曳的小草,孤独又努力地活着,依然敌不过人类漫不经心地「猎杀」。
动物灭绝,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名词,是一个可以被记录、感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止有动物最后的绝唱,还有每一个垃圾被随意丢弃、环境被肆意污染的瞬间。
白鲟灭绝,
究竟意味着什么?
令人唏嘘的是,白鲟已经称得上「幸运」。
它们灭绝于一个地球还未崩溃的时代,人类尚有余力去为它们吟唱悲歌。
地球上的其他动物,远没有那么好的待遇。
想起前不久,江浙沪高温上热搜,有人抱怨「以后避暑只能去南极北极」。
他们一定想不到,如今地球两极已经达到了20℃的高温,成片的冰山在融化,成群的动物正流离失所。
据统计,如今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比年整整少了40%。
对人类而言只是数字,对动物而言却是灭顶之灾。
白色冰川减少,黄色土地裸露出来,对北极熊来说,意味着避身之所的丧失。它再也捕不到食物,只能无助地张望着,等待死亡降临。
海象们为了仅存的海冰互相残杀,它们以为胜利意味着活下来,却没有想到,海冰已经薄到承受不了那么点的重量。
结果是,海冰破碎,全军覆灭。
那生活在两极之外的动物呢?
千百年间,信天翁的生存方式是:成年鸟只认鸟巢,不认鸟。因此,雏鸟必须寸步不离地呆在巢里。
然而,因为气候变暖,全球极端天气增加,暴风雨席卷各地。
一只雏鸟被硬生生地吹出巢外,跌倒草地里。
它离鸟巢只有一步之遥,可妈妈就是发现不了。
如果它爬不回去,那么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动物们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
就算身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在暴怒的自然面前,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忍受。
年4月,美国乔治大学城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一片文章中分析:
动物栖息地减少,意味着不同物种之间接触变多。对病毒来说,这便是快速传播变异的最好时机。
一旦气候继续恶化,甚至不用等到瘟疫肆虐,就有一部分人会死于高温。
截至今日,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高温,已经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上千人被活活热死。
在北京,有一片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每一个倒下的石碑,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远远望去,它们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如同相连的命运。
最后一块石碑,却是伫立着的。
走近一看,才发现上面刻着两个字:人类。
是啊,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
人类需要地球,但地球不需要人类。
白鲟的命运,是成千上百万别的生物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命运呢?
唯一不同的是,这场生物大灭绝的始作俑者,不是小行星,不是地震海啸、森林大火——
而是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三联生活周刊》年第5期《白鲟灭绝,不只是一条远古大鱼的挽歌》
红星新闻《「最后的长江白鲟」救助人哽咽: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离开了》
新民晚报《心碎!存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灭绝,最后一次出现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