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地质博物馆,就是一段地球的发展史。大年初一到初五,新华网小编带你云游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博物馆。探访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聆听奇珍异宝、史前生命浓缩的地球科学故事。
大年初五武汉行,
荆荆有味品瑰宝,
进化诗篇绘演变,
花开似海喜迎春。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年建成的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建馆初期,标本主要来自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随之运至武汉。
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其藏品是由几代地质学者、本校师生自上个世纪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也包括校友和国际友人捐赠的标本、以及部分购置的标本。目前馆藏各类地质标本4万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3千余件,如著名的黑龙江东北龙、和平永川龙、鹦鹉嘴龙等恐龙骨架化石等。博物馆现分为6个常设展厅——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未来计划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以及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
走进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数十朵绽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茎、冠全都清晰可辨,演绎一部穿越2.3亿年的石头开花记。这块产自贵州关岭的海百合化石如花似画,是逸夫博物馆的一大“镇馆之宝”。海百合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一个理想的海百合化石由根、茎和腕三个部分组成,但由于形成环境比较苛刻,大多数化石保存并不完整。所以像逸夫博物馆所展示的特征清晰、保存完整的化石便显得十分珍贵。透过这块珍贵的海百合化石,人们可以看到海百合的内部结构,为研究海百合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更为参观者勾画出史前海洋与海洋生物的奇妙景观。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内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关于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搭建了一座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同时,也为观众讲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中国地质博物馆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甘肃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