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馆70天成为了养蛇人,今日归位

本文转自:青年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晶晶/文吴恺/图、视频

7月1日早上9点,站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迎接着久违的观众们,上海自然博物馆90后保卫干事李彦忍不住长吸了一口气。驻馆70天之后,他终于可以不再经历孤独的“博物馆奇妙日和夜”,也不必再当个“养蛇人”了。

90后保卫干事疫情中当起了“饲养员”

在因疫情防控闭馆快满4个月之后,今天上午,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终于重新对公众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3月10日开始闭馆的,从3月19日起,李彦就驻守在了场馆里。驻守期间,保卫处只有他一个人,偌大的博物馆里,陪伴他的只有各种动植物标本。

每天早上开始,他要去巡逻检查场馆里的机房、消防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保证设备持续运行。到了5、6月份,市里来过4次的防汛防台通知,他也按照往常一样,在场馆里做一些防汛防台工作的准备。“虽然闭馆了,场馆的安全一样要保障维护好。”

而除了这些本职工作,李彦还多了个新身份——“饲养员”。自博馆里有一些活体养殖,平常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看护,但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封在家中,这些养在馆里的动植物们就被交到了驻守在场馆中的李彦手中。

要“看护”的有鱼类、蛙类,还有蛇类。“差不多每周要进行两次喂食和补水工作,每天还要去巡查一下,不时地给它们补点水分。”李彦以前从来没养过这样的动物,只能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请教馆内的专业同事和团队。而真的要近距离接触,他颇有些惴惴不安。“尤其是蛇,还是有点害怕的。”

喂食和补水都是通过养殖器皿上面的补水口。李彦第一次去给养殖蛇喂水,刚把水从补水口往下喷,里边的蛇就一下子蹿了上来,把他吓了一激灵。“当时已经闭馆有10多天了,可能它也是太长时间没看到过人了,所以有些激动吧。”如今,李彦已经能开玩笑地谈起那段经历,再回想起来,他最大的感受也是“奇妙”二字。“可能以后也不太会有了。”

从年7月份来到自博馆工作,李彦是第一次在场馆里驻守这么长时间。“虽然我们以前也要值夜班,也会睡在馆里,但一睡就是两个多月,的确还是满辛苦的。不过这也是我们的职责吧,尤其我也比较年轻,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出生于年的李彦是上海人,在单位坚守了2个多月,父母虽然担心,却也支持。“他们还开玩笑说可以给家里省点口粮。”李彦笑道。

坚守只为开馆时的井然有序

今天早上9点不到,看到就已经有市民排队准备进场,李彦禁不住露出了“老父亲”微笑。“就很欣慰,也很激动呀。”他说,和团队同事一起这么长时间的坚守,好好地担住了责任,不就是为了能让场馆重新开放时依然样貌一新,井然有序吗?“上海能够如常,我们就最高兴了。”

正是因为有像李彦这样的坚守者,在闭馆近4个月后重新恢复开放的上海科技馆等三馆才会在开放首日显得平静有序,唯一变化的是门口多了数字哨兵。

“目前我们三馆都实行线上实名制购票、预约,现场身份证检票,现场不提供售票服务。”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副主任胡玺丹告诉记者。记者在上海科技馆看到,观众入馆需过3关,先出示预约购票码,随即出示“随申码”或身份证原件刷“数字哨兵”核验通行,过安检通道同时测温,体温正常、“随申码”绿色、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才能入馆。“如果后期有外地游客,核酸非在沪检测的,我们也准备了工作人员手工核验。”胡玺丹表示,观众入馆参观要求全程规范佩戴口罩,目前三馆影院、剧场等暂不开放,暂停全程及区域讲解、现场教育活动,暂不接受团队和会员办理,原有会员卡有效期则可顺延天。

尽管是开馆首日,还是有不少市民听到消息后特意赶来。宝山区民办和忠中学的初二学生王楚杭一早6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与同学彭宇博约好了今天来科技馆参观。“在家呆了太久了,今天正好是暑假第一天,我们就约了出来玩一下。”王楚杭说,昨天看到科技馆恢复开放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和同学上网买好了票。在家闷了太久,终于能和同学结伴“出趟远门”,他兴奋地一夜没睡好,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上次来科技馆还是小学3、4年级的时候了,这次就想来好好回味一下。”两人都对大自然很感兴趣,第一站直冲一楼的“动物世界”。

9点自博馆一开门就进馆的市民张隽华也是昨夜连夜买的票,今天特意请了假带小朋友来自博馆参观。“小朋友喜欢恐龙,疫情前就一直想带孩子来玩,但因为疫情没能成行,昨晚看到恢复开放了我赶紧连夜买了票。”带着孩子看了大恐龙,还准备去看看他自己很感兴趣的宇宙起源、太阳系的展出,张隽华笑得很满足:“我想今天应该会是一天非常开心的旅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