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村匠人
“钯盆补锅”,“剃头理发”,“磨剪子叻锵柴刀”——一声声吆喝声时常从心底飘荡过来,唤醒岁月的记忆。是的,随着时代演变,科技飞跃,物质丰富,生活提高,观念更新,许多老行当消失了,许多老匠人过世了,那些在作坊里忙碌与走街过村的手艺人身影及吆喝声不见了,留下的不过是文字里的重现和内心残存的印痕。
都说高手在民间,匠人在农村,牛人在江湖,此话不假。那些木匠篾匠铁匠铜匠石匠瓦匠补锅匠补鞋匠剃头匠阉猪匠箍桶匠裁缝匠等等,都是手工艺人,都是生于村庄,服务乡民,靠艺谋生的,也多是老男人,是庄稼汉。这些匠人以及捏面人、泥塑人、吹糖人等手艺人靠老行当温生活,靠技艺谋生存,给乡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单调枯燥的乡村带来点炫亮的景观。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即是说剃头匠肩挑担子走村串寨招揽生意,担子的一头是生火的炉子,另一头是剃头工具。同样的,补锅匠也是肩挑一副担子,一头装着炉子和风箱,另一头装着补锅工具的木箱,可见补锅匠的担子比剃头匠的担子重多了。那年月没有自行车,就靠人挑担了,可想匠人的生意艰辛,后来买起了单车,就把工具袋或箱子搁前架放尾架,人坐车上骑行吆喝,有生意就停下来做,累了就在村头巷尾歇息抽口烟。
那年月生活清贫,物质匮乏,百姓人家缝缝补补过日子,东西用坏了就修补着用,实在补不了才罢,不过也有废物另用的。记得小时有回村里来了个补锅匠,边吆喝“钯盆补锅”边开箱子支架子起炉子,我们几个孩子也围上去看热闹,只见箱里有钳子、铆钉、小锤子等东西,箱边还挂个木制的“金刚钻”,听说是修瓷器用的,所以就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之说。很快就有几个阿叔阿婆拿来漏眼了的面盆、铁锅等,师傅用稻草和抹布把这些坏家什擦拭干净,又仔细瞧了瞧漏眼,这才认真细致又灵巧地修补起来,真不记得那过程是啥样的了,但经补锅匠粗糙的手操作修理,裂缝漏眼补好了,村人就付了钱把各自的东西拿回家。
我这百多户村庄虽然没有补锅匠,但有的是木匠、竹器匠、钟表匠、建筑匠等。五公是竹器匠,他园内种有许多竹子,农闲时就砍老竹回来,破开起篾子,篾子有篾皮篾肚,有篾条篾丝,然后就编织起来,每到圩日他就挑上杰作:筛箕簸箕篮子斗笠鱼篓等上街摆卖,顺便拿上篾条边编织边售卖,乡下人看到现编现卖、师巧货好自然掏钱购买。村内有几位木匠,就数二大伯手艺最好的了,来料加工他是应接不暇,也做到精雕细琢,什么饭桌、八仙桌、衣柜、棺材、门框、门楣、格窗、风车、农具等,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件件做得像工艺品精美且耐用。我每次去他家玩,都见地上许多木屑与边角料,墙边摆放木材和制作好了的精美的一些家具,那些斧头锉刀、刨子、凿子、锯片等都磨得铮亮,二大伯享年八十有六呢。
一招鲜,吃遍天。养身百计,不如随身一技。家有万金,不如手有绝技。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民谚俗语老话,道出了这些手艺人凭着精湛的技术,对行业的执着敬业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匠人匠心而方便了乡民,充实了生活,积攒了财富,点亮了人生,也赢得了乡民的尊重尊敬。他们有的是祖传,有的是师承,有的是自学成才,只是铁匠一身灰,泥匠一身泥,石匠两手茧,篾匠两手伤,阉猪匠一把刀,木匠锯斧凿刨,这些乡村匠师手艺人都饱经风霜、历尽艰辛,挣血汗钱,饱尝人间酸苦甜滋味。
“石匠石匠,边凿边像。”“木匠不怕长,铁匠不怕短。”“骄傲画匠,怕的是多嘴看匠。”“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铁匠。”“泥匠不差寸,木匠不差分。”“木匠让泥匠,泥匠让石匠。”“石匠怕开荒,铁匠怕找缸。”“慢工出细活,笨工出巧匠。”“铁匠家中不缺灰,木匠家里不愁柴。”“铁匠面前一把火,打到年下没结果。”“木匠不招对门儿,铁匠不招紧邻儿。”“泥匠住茅房,纺织姑娘没衣裳。”“木匠屋里没凳坐,裁缝衣破没人补。”这许多的俗语就是那年月乡村工匠的生活写照。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老行当老物件消失了,那一代的工匠手艺人风华已逝、背景远去。叹惜之余,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辈出,技艺有传承,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尊重能工巧匠、知识分子与知识产权,大力培养技术能手和行业拔尖人才,且发给证书、给职称,鼓励行家里手们创业、创新致富,以及传承后人。正是有许多的人中翘楚、行业精英,有师傅、匠人、技术员、工程师、大师专家、泥水工匠们的科研发明、创造创新、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辛勤付出、匠心筑梦,才有城乡崭新面貌,才有经济发展科技腾飞,也才出现许多的大国奇迹、世界奇观。
审阅:宋聚新
简评:本文写了过去农村匠人的精湛技艺、艰辛生活,以及当今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奖掖乡土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文章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在赞美乡土人才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终审:严景新
作者:磨志坚,“中乡美”人才库作家会员,说农村事,写乡愁文。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