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率仅千分之一,为何成龙张国立王刚

清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官窑瓷器,以精美著称于世,其中,有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备受推崇,这种工艺叫粉彩扒花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扒花工艺,在这之前,你得先知道2个人。

他们就是张文月和其妻子罗细堂,年过七旬的聋哑人夫妇,专注扒花60余年。

张文月78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被世人称为“扒花大王”

张文月妻子罗细堂年近古稀,也是扒花高手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扒花技艺,无论怎么说都绕不开这两位老人。

传承半个世纪的顶级工艺,也是希望通过介绍他可以让大家充分的了解这一项快要失传的中国传统艺术。

什么是扒花工艺

扒花,又叫粉彩轧道瓷,创始于乾隆早期,是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造的釉上彩新品种,清宫内务府记事档案中称其为“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称之为扒花,由于扒花工艺复杂,成本荣高,因此成品率非常低,古时只有皇家及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扒花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结合,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细看有一道道细细的划痕,显得非常高雅。

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更是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扒花的工艺过程。

工序一

拉胚成器型,入窑烧制瓷胎,然后将准备好的瓷胎静置,等待二次使用。

这一过程,是对瓷胎塑型作轮廓,虽是第一阶段,看似十分简单,但却是门面,瓷胎烧制不好,后面一且都是徒劳。

工序二

在胎白上,施一层白釉,以扒花工艺,在上面扒出花纹,这一过程,需极为仔细,对纹路的绘制,必须一气呵成,方可继续,为后续打下坚实基础。

工序三

在烧制在好的釉面上,用状如细针的工具,细细绘制图案或者纹路,不断的改变雕刻位置,以保呈现最加效果。

此过程考究手艺人,对细节的把控,和对纹路流畅感的绘制。一件好作品在这工序,最能体现。

扒花不可以打底稿,不像彩绘可以擦掉重画

瞧瞧老艺人扒花时的工作状态,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住扒花针,眼睛紧紧盯住器物,从落针到收针几乎是一气呵成,而且花纹大小均匀一致。

因为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

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如此费事费时工艺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扒花让瓷器表面产生了层次,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寓意上。但扒花的工艺不止于此,乾隆时期各种工艺走向繁复的顶点,皇帝试图在每一个空间施展极致的工艺,显露出“低调的奢华”。

张文月老人更是传承这种顶级皇家官窑技艺,堪称当代扒花第一人。

瓷上“绣花”难以抗拒的诱惑

张文月老人虽然是聋哑人,但是11岁开始做学徒,对扒花一道造诣极为深厚,有及其独到的见解,传承百年,自成一系。

扒花技术达到一流,被世人称为扒花大王,所出高档粉彩精品,多数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瓷赠送外宾,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争相收藏。

终其一生,把这种古老的技艺做成艺术,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无数精品。

老人右手抬高悬空,左手一个手指轻按右手手腕,写毛笔字一样提笔,在瓷瓶釉粉上,扒刻花纹,纹路清晰。

扒花之处,显现出凹凸起伏如浮雕一般,而千万朵小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统一的整体。

大师说,一个花瓶耗时得一个半月,加上其他四道工序,而烧制成品需要三个月。

市场前景

作为清代官窑瓷器顶级水准,自古以来,粉彩扒花瓷器就备受青睐,连成龙、张国立、王刚等都对它钟爱非常,市场价逐年攀升。

“扒花大王”张文月老师的作品,更是有极大的升值增值空间,成为瓷器投资收藏的新宠。

可以说是一器难求

可惜由于身体的原因,张文月老师现在基本上已经封笔不再创作,流出的作品非常少,更多的是被作为国礼和博物馆收藏。

一辈子的坚守

扒花工艺长时间很伤眼睛,又因扒动釉料粉尘,长年劳作粉尘被肺部吸收,堆积在肺部,会造成矽肺病。

张文月老人就是因为此病而被迫停笔

现在已经71高龄的张老还在持续做着高难度的扒花工艺,但长时间劳作对他的眼睛和颈椎造成很大的负担,多年的腰椎和颈椎疾病让他苦不堪言。

他的老伴罗细堂不忍张老的手艺就此停止,毅然坐到了“粉彩扒花”工作台前,替张老继续工作。

“只要我还能做,我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下去,带着老伴的那份一起。”

罗细堂不顾年老体弱,仍然细心地进行创作。

聋哑老夫妇,或许正是在寂静的环境、无声的世界里,不被外界所纷扰,造就了娴熟的手法,超凡的技艺,他们的作品深受买家追捧与收藏。

有人认为,扒花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但是小静却认为,但它却代表着中国的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