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传统手工艺烧壳灰

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原创双砲山双砲山讲诏安话文章来源:林惠聪《诏安传统手工艺》.02.21

题字:吴正鑫

题字:徐伟武

烧壳灰

林惠聪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首《石灰吟》以物言志,几百年来一直是励志的名言。诗中的石灰是建筑材料,原材料是从山中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诏安沿海也有烧制石灰,但所用的材料是贝壳,成品叫贝灰,也称壳灰、白灰。

  烧制壳灰的设施叫灰窑,早期,灰窑主要分布于沿海或东溪两岸的村庄,以利于船运,有溪园、大梧、悬钟、林厝、宫口、梅峰、东西沈等村庄,还有县城的五街、七街等,但灰窑最多的还是溪园村。

  煅烧贝壳必须筑建灰窑,窑分上下两层,上层置贝壳和燃料,下层低于地面,是通风道,煅烧时采用风箱鼓风,后改为电动鼓风机。

  壳灰的质量好坏关键在于师傅烧制的功夫和材料,海贝壳应尽量少混杂沙子,不然烧成的壳灰粘性不好。

贝壳主要是海蛎、螺、蚶、蛤壳等,大蛎含杂质相对较少,同时结构疏松,易于煅烧,而蛤壳则相反。贝壳要经水冲洗,除去泥沙。贝壳的煅烧,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燔石·蛎灰、石灰篇”记载:蛎房“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燔灰火料煤炭居什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就是说,蛎灰的煅烧与石灰同法,利用煤炭、薪炭助燃煅烧。

但诏安的壳灰烧制方法与之略有差别。据梅岭镇沈保贵先生介绍:早期,他与其父曾从事壳灰烧制,灰窑为长方形,似屋形,以砖块砌成,宽约1.8米,长约8米,敞顶,窄侧上部为三角形,高约1.5米,长侧高约0.6米。窑底是通风道,挖坑而成,深约0.6米,长宽与灰窑同大,石条或砖块为支柱,铺砖成窑面,窑面砖块之间的缝隙起通风助燃作用,通风口与地面平,早期手动鼓风,后来采用电动鼓风机。烧窑前,首先要按比例在贝壳中掺入粗糠、煤粉,粗糠、煤粉起助燃作用,在缺乏煤炭的年代,以木炭粉代替煤粉。煅烧前,窑面铺上一层稻草,再添加一层厚约30公分的已混杂燃料的贝壳料,然后在贝壳堆四周每隔60公分左右挖多个窟窿,直至窑面稻草,逐个往窟窿投入点燃的稻草团,鼓风燃烧约1个小时,此时,贝壳基本烧透,停止鼓风,再叠加一层约30公分厚的贝壳,烧火,依此类推,可烧贝壳四至六层不等。因灰窑四周没有保温墙,两侧修尖可起保温作用,促使贝壳完全烧透。

  诏安的壳灰烧制起源,笔者查阅资料未见记载,但宋人方勺在其所著的《泊宅编》记载:“闽中无石灰,烧蛎壳为灰……”,说明福建沿海一带在宋时就有煅烧壳灰的技术存在,且诏安传统灰塑与剪瓷雕工艺的粘合剂主要就是壳灰,说明诏安利用壳灰至少在宋代就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诏安不仅有个人灰窑,还有国营、集体性质的壳灰厂,壳灰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大量销往广东潮汕等地区。

  壳灰的运用很广,《天工开物》指出了蛎灰能“黏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石灰有“固舟缝”、“襄墓及贮水池”等诸多用途。在没有水泥的年代,壳灰是沿海居民不可或缺的建筑、生产材料。壳灰呈碱性,在日常生活中,微量壳灰加水还可做为果实催熟剂,如注入已采摘的柿子,促其成熟。但壳灰对皮肤有腐蚀性。

  随着水泥的大量生产,传统的壳灰烧制日渐式微,环保理念的普及也是灰窑减少的因素,因为煅烧贝壳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烟雾,因此,县城及交通要道灰窑基本不见。

篆刻:钟金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