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生活也需要美感,需要愉悦身心,于是饰物便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将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等装饰统称为首饰。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使用各种饰物打扮自身了。头饰,古代除发型变化外,尚可佩戴各种兽角及羽毛。以花草作头饰,不仅能修饰个人,还能以香气辟邪,愉悦他人,吸引异性,因而应当说是最早的饰物了。
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三千八百多年以前,已有指环、铜片项圈、金箔、金片等饰物。两汉时期,民间流行银串珠等饰物。唐宋时期,寻常人家的妇女戴银首饰成习。宋代金银饰品呈平民化,金簮银钗等头饰更为普遍。
传统饰物均为手工制作。主要有以金银丝堆垒、编织的花丝工艺;运用包边、硬嵌齿镶等技法的镶嵌工艺;运用浇铸、打凿等技术的素坯工艺,还有的以雕刻、编织、编结、揉制等技法制作。
因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差异,饰物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其功能大概分为:实用;装饰美化;辟邪;标志身份;传情达意;陪葬及观赏把玩。
民间流行较广的实用品兼饰物——荷包,就有钱荷包、烟荷包、香荷包、针线荷包、杂物荷包以及装春宫画的春宫荷包等多种,皆出于便利生活的考虑。
以荷包与香包为例:香荷包可随时取放香料,意在实用;而香包却是成形后再不能取出,主要意在装饰。因此,同是饰物,其功能不同,作用也大相径庭。
人类的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装饰的意义,饰物成为服装的附件和延伸。旧时在民间银制饰物比玉石更为普遍。贵州苗族妇女的服饰注重装饰,头、颈、胸、手、肩、背等处的银饰,多达五十余种,有的用银三四百两之重。银冠、银簪、银手镯、银戒指等,银光耀眼。她们还把各种花纹的银片、响铃钉于花衣,称为银衣。这些,无不符合节日盛装的习俗。
佩戴辟邪饰物,古来民间习以为常,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积淀,几乎或多或少都含有某些宗教神秘色彩。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却又反映了人们祈求辟邪禳灾、平安顺遂这一美好善良的民俗心理。
儿童项饰“长命锁”就与锁住孩子不使其跑掉(夭折)的习俗有着渊源关系。遵循人生礼仪习俗,小孩子过“百岁”时,家长往往会给小孩子准备“长命锁”。“长命锁”亦称“百家锁”,系由“长命缕”演化而来。“长命锁”上多镌刻“长命富贵”“吉祥如意”等吉语。长辈们希冀借此饰物,来为孩子们消灾祈福、祈祷健康。
饰物的另一功能便是标志身份、显示地位。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历代统治者均制定严格的饰物佩戴制度,约束不同等级官吏的佩饰,民间尤甚。无端剥夺劳动人民佩戴有价值的饰物——主要是珠宝首饰的权利,最厉害的惩处是将违者处死。从新石器晚期出现的玉玦、玉琮、玉璜等饰物看,一般认为这些玉饰是表明人们较尊贵的身份地位的。
饰物还能充当传情达意的媒介。亲人、亲属间馈赠饰物,可以体现亲情;同仁、邻里间互赠饰物,可传达友情;男女之间互赠则传递的是爱情。在许多时候,饰物往往成为情侣的定情物。《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林黛玉向贾宝玉赠送荷包、扇袋、香囊的情节,已是至情写照。
民间一向注重陪葬礼仪,为此,随葬饰物,几近成俗。古来不仅使用陶俑、玉器、铜钱等随葬,还每每伴随着生者众多生前喜爱的饰物。待到皇帝死后,就更奢靡透顶。慈禧太后死时,其陪葬品的翡翠、珠玉等饰品及玩物,竟价值时银51,,两!
具有观赏把玩功能的饰物,多小巧玲珑之物。从前诸暨有位技艺高超的老银匠,他打制的小银葫芦,半寸来长,上面愣是雕刻出九条蟠龙;倒悬葫芦,口中竟然能神奇地探出半把宝剑来,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
饰物流行广泛,有些少数民族饰物,不仅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还能显示佩戴者的年龄,具有特定的民俗含义。有的少数民族饰物则带有宗教信仰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现象。这些图腾崇拜,多数是以习俗、禁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现代人对装饰物一如既往的情有独钟,对任何能使自己更美的事物都更加向往,改变自己往往从头做起,想成为专业的美发造型师可以去贵阳嘉人主合美容美发管理有限公司,学员可零基础入学,老师手把手教,真实实操练习。
#MCN共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