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文章进行备课的时候,觉得很苦恼。苦恼是因为两个要求:1.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2.扮演解说员,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成鸟类的过程。第一感觉语言太理性,不好下手。我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就是“小练笔”的那一段话,里面的恐龙都是相对应的,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在对比。脑海里面又来一些思路,可是去体会语言,好像还是太干瘪,不生动,课堂没有趣味。然后就去看了一下网上名师如何操作,就看到了蒋军晶老师的设计,真是太精彩了。以下便是我结合蒋老师的设计进行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巩固提问方法。
1.回顾提问角度和方法。
2.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
梳理学生的疑问:(1)恐龙为什么会飞向蓝天;(2)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3)恐龙与鸟儿有什么关系?
这些是学生们读完课题后提出的疑问。大致使用了上学期教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提问的方法。(娜姆、彭科睿、宁恬笛都很会提问)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读,一边读一遍勾画自己觉得比较难的词语。(之前没有要求预习,知识早读课读了两遍课文,对生字还不是很熟悉。)
2.小组四名同学交流自己勾画的词语,相互帮助,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纠正字音。
4.出示生字卡齐读词语。解决“膨”字的读音。(刚好彭子晋的姓给了大家很好的示范)
5.读词串,感受两组词语的差别。
(1)读词语。
(2)对比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黄渤海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的是鸟类,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恐龙。)
6.教师总结:鸟和恐龙看似毫不相干,但课文第1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你能找出来吗?请默读,画一画。(曾海清找到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三、巧设情境,理清恐龙的演化过程。(下面环节参考蒋军晶老师的设计)
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我们来到了位于自贡市的恐龙博物馆,博物馆推出了一期关于恐龙演化的展览,用图片展示恐龙演化的过程,墙上的图片掉下来了,你们觉得这些图片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有一段给我们提供了依据,请你们读课文后,把图片的顺序排好。(因为想上一节素课,没有使用PPT,趁着先前学生读课文的时间画的简笔画,瞬间被嘲笑太丑。)
1.学生读完课文后进行排序。分别指明四名学生来说明理由,找到文中对应文字,一边读一边批注。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第一阶段)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第二阶段)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第三阶段)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第四阶段)
2.总结:这段话层次非常清楚,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