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背部的灰皮现在经常被强碱压模工艺仿制,辨别要点在于观察多角度的光泽是否一致,以及放大20倍后看表面并非同向而是多向抛光,且表面和沟槽内有一致(重点)包浆和褶皱感的风化面,现在高仿可以做到仿人工,但刀痕内的包浆确是做不出来的。
为免争议图片筛选的都是近年拍卖过10万的藏品,同样的春秋时期龙形玉璜,从纹饰到打孔、眼睛的刻画各不相同,列举同类器物就是让大家抛开对形制的固有观念,对于古玉的辩证理解应该建立在察形观工识包浆的基础上。看形与工断代,看包浆识新老,看沁色欣赏与判断坑口环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朋友在私信中问我为什么不发文了,一方面是因为最近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其实该说的也已经说透,再讲就显得故弄玄虚了。实战中见识一件器物不见得有一眼真假,看得越多就会越认真对待每一次发现。
这行当里谁都想捡漏,都以为比拼的是眼力和话术,实际在交易博弈中,核心还是对器物审美和的理解。卖家对自己的宝贝如何定义决定了出价,买家对宝贝的衡量决定还价,成交其实就是两者对器物的价值意见一致,捡漏和打眼则是表面一致而实际各有想法。
穿孔结合的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很多砖家往往以是否有孔,孔位协不协调平不平均来作为判断依据,只能说其水平也就只能看个孔而已。古人对玉的用途何其繁杂,且人高矮胖瘦自然佩戴习惯也各不相同,除却系统的考古工作,又有谁能说清楚。
当然收藏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议论,有说好有说坏,总的来说不能够量化的语言可以不必理会,量化是指对事物的特征能够分析并加以判断,比如包浆真伪,核心就是宏观的协调均布,中观的各部位一致性,微观的无序风化面。玉质则是对应的年代特征和产地。工艺则是工痕形态和工内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