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风暴」这件事在瑞士人和日本人之间有不一样的讲法,瑞士人叫它风暴(storm)、冲击(shock),日本人则称之为革命(revolution),光是从这样的差异就可以看出同一个事件对东西两方的意义。
年年底的购物季,Seiko赶在耶诞节当天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只石英表“Astron”,它的振频有Hz──附带一提,当时的机械表多半都只有2.5-3Hz,而这支理论上可以比机械表准上数千倍的手表在日本的售价相当于一台小车,跟今天石英表=廉价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时下高级表品牌在提到石英表的时候俨然把它打到了机械表的对立面,仿佛发明出这项技术本身就是对传统制表的重大背叛,但回到年代当时这整件事并没有那么泛政治化,音叉表也好石英表也好都只是在研发要怎样让表走得更准所想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本质上跟机械表没什么不同,甚至同一时间瑞士包含浪琴在内的其他表厂也都在做相关研究,Seiko只是抢先一步成功了而已。
在没有机械表本位主义的前提下,石英表明显地是一种更为优越的产品,机械表会被歼灭到全面退出市场并不令人意外,而只会做机械表的瑞士品牌在这场大战中一败涂地,于是乎遂得到了「石英风暴摧毁了传统制表业」的结论──如果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石英表毁了瑞士钟表产业以结果来说是事实,不过这毕竟是个太简化的说法,别的不提,瑞士并不是不会做石英表,实际上他们在SeikoAstron问世的隔年就推出了自行研发的石英机芯Beta21,甚至有人认为它的完成度比Astron更高,包括劳力士和Omega都推出过搭载这颗机芯的表款。
问题是当时瑞士品牌对这种机芯的定位是高档货,就像今天的陀飞轮一样,并没有打算要将它量产;Seiko的第一支Astron也是这样,但是他们很快地就意识到像石英表这样的高精度手表才是未来的趋势,因此马上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普及化──也就是所谓的石英「革命」,而一旦人们发现了在地球的另一边手表一天只差1、2秒已然成为常识以后,瑞士人那一套就行不通了。事实上当时瑞士品牌的问题还不只这一桩,对于石英表的策略错误反映的是他们各方面的企业体质都出了问题,缺乏效率的生产线以及过度膨胀的产品种类从年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慢性地拖累了整个产业,石英表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虽然是很重的一根。
日本钟表杂志《ChronosJapan》总编辑广田雅将认为,石英风暴对瑞士制表业的伤害,与其说是石英表打败了机械表,不如说是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打败了劳力密集,而前面提到的量产与否的决定就是这中间的分水岭。有趣的是,反过来看今天瑞士高级表的搞法,他们正是在用劳力密集反攻资本密集,所有广告中强调的少量、手工、冗长的制作时间刚好就是当年他们惨败的理由,风水轮流转的讽刺莫过于此。要说这是行销话术将黑的说成白的吗?我觉得这倒也言重了,毕竟工业技术的发展跟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本来就未必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年代石英表拿下的是技术发展的趋势,而到了先进技术已经无法感动人的现代,揣摩消费心理才是征服市场的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