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天气好极了,一年一度的成都独立书店市集似书的海洋,人似鱼群穿梭其间。
一个个人就像一条条独自发光的鱼,沉入书海,鳞片闪闪发光,以此,确认自己、发现同类。
许多到现场的人,都发出同样的疑问:
成都怎么这么多书店啊?怎么这么多买书的人啊?
这场市集,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在市区这片不大的空间里,一群人,在短短两天里聚在一起,书店老板们半天卖出去的书抵平时半月,买书人拖着行李箱来选书,买完就席地而坐,迫不及待开始看。分享活动现场,台上台下连成一片,站着的坐着的人,一起望向星空。
于是这片小天地,有比平常多出一倍的星星,人们以一种低频共振的方式「小声喧哗」,时间因自己的富有而停止。
1.
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记住你就是所有人,所有的人都是你。——乔伊·哈乔
毫无疑问,如今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了,去书店,读纸质书,似乎有些笨拙,有些缓慢。但,来到第三年的成都独立书店市集现场火爆异常,“嗨呀,挤都挤不进去”。
资深媒体人张丰第一天逛完市集,就写了一篇《独立书店市集中的“成都主义》,他写道:
很明显,大部分书在网上都能买到。在这里买书,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参与到一种公共生活中来,获得某种认同感。因为所有的书,都是那些独立书店精选的,这种“选择”成为商品的一部分。
这也是独立书店的真正价值所在。独立书店,本质上并不是书店,而是一种“独立”空间。它所卖的,不管是酒、咖啡还是书,都是主理人独立人格的一部分,一种价值观。
那些大型连锁书店,管理者是“店长”和“经理”,是一种职业,没有哪个店长会认为书店是自己的,店里也没有任何个人风格。而独立书店的主理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性格和主张——它必须是特别的。
独立书店是一个“媒体”,也是一个“人的延伸”。
在现场,买完书,或是在二手书摊交换到梦中情书的人,立马以各种姿势看了起来。书到读时才有光,人在读书时更有魅力。
在现场,有人聊到碰巧在读同样的书,哇,那简直就像立马认了个远亲。让人想起约翰·伯格在《本托的素描簿》所写的那样:今晚可能正在椅子上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巴黎郊区的某人,在上述意义上,也许已经成了我的一位远之又远的远方表亲。
在现场,舞台上下并无遥远的距离,聊到起劲时,谁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在现场,买书或不买,聆听分享或充耳不闻,高谈阔论或沉默不语,都是合理又和谐的。
我们在美好的天气里,出门,为书而来,寻求一点人与人的联结,就这样简单。
2.
因为我们需要浪漫
我站着望向这颗晚星,只要它还望着我。——莎拉·蒂斯黛尔
据“三联人文城市季”数据统计,成都共有家书店;当年的《成都市全民阅读指数报告》显示,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超过家。其实,经过这两年,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从书店数量来看,成都的卖书人与买书人一同营造了这座城市的浪漫。
在书店市集第一天分享活动中,几位独立书店的老板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开书店这件看似理想主义的事。
聊天
主持人
李欢(YOU成都主编)
对谈嘉宾
阿俊
?苇书坊、朱彦野梨树、洋仔晚读、刘大风浮于野、邓星林星星诗社·开书店赚钱吗?
洋仔:如果不算我自己的收入的话,书店应该是持平的,但是整体是往好的方向在发展,我现在还是在坚持,在努力。
朱彦: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第二天石头又滚下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开书店有一点这样的感觉,赚不赚钱现在还没有答案。
阿俊:一苇是年底开的,过去几年每个月平均下来大概亏一两千,为了让书店活下去,我也在打工。
刘大风:到现在还没赚钱,是因为我们很快做了二店。我们二店是2月5日才开始正式营业,两个月来经营还是不错的。过去的一个月,我们会员大概增长了有多个。
邓星林:没有赚到钱,也没有亏很多,但付出很多时间成本。开书店肯定不是奔着亏去的,我一直相信书店是可以盈利的。每个书店都有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有自己模式的缺陷。大家在经营过程中认识到了这种缺陷,才会去做调整。
·书店的运营模式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吗?
刘大风:浮于野只卖诗集这件事是一开始开店的时候就想好了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写诗,想到满屋子都是诗,这个感觉非常让人激动。二店只卖小说,也是一开始就定了。
我更多的是从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去做书店的,我把书店当成一个产品来设计,它要有自己的产品逻辑,首先要对读者、对市场有价值。其次,就是具体的模式,我们书店经营有三大支柱:第一是书,毕竟还是书店,它在文化上面要立得住。第二是会员体系。在有了文学书店为基础,会员体系做支撑,第三就是卖货。
邓星林:我以前是做品牌策划的,前半生都在做非常商业化的东西,跟情怀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开始,我也怀疑实体书店的价值到底在哪,后来我发现,我只要做垂直细分领域,我只要个会员。
书店在做的其实是往下去深挖价值内核,就是书店精神内核的外化。会员和会员之间的羁绊和交流,还有我在那个地方守店,我跟他们的交流,这种人和人之间的纽带,才是线下实体店的核心。未来,如果能开分店,就是可持续的。
洋仔: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晚读书店要怎么经营,开店前我做了很多调研,发现每个书店的成功,它的资源、资金,主理人的精力、能力都不太一样,我没有办法去复制别人的路径,我只有先开,然后再调整。
朱彦:开书店前,我大概喝了0多款精酿啤酒,一开始想做的就是书店和精酿啤酒的结合。其次,要做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