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恐龙,也许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各种电影中的经典形象。在大部分影视剧中,恐龙都以一种“僵尸化”的形象出现。它们多数有着粗糙冷硬的表皮,几乎没有脂肪等软组织,紧紧贴着肌肉的表皮下清晰透出发达的肌肉纹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只要提起“恐龙”二字,我的脑海中便会第一时间出现这种形象。
直到前阵子我得到了一本令我相当惊喜的书《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这本书的作者赵闯和杨杨是一个科学艺术创作组合,自从年组合成立之后,便致力于科学艺术创作与研究事业,作品多次发表于《自然》《科学》等顶尖科学期刊上。本书中,他们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化石材料和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基础上进行构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副光怪陆离的史前画卷。
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在翻开书的一瞬间,我便被书中长着羽毛的恐龙惊讶到了。原来现实中的恐龙与大家的刻板印象竟有不小的区别,原来影视剧作中对于恐龙外形的塑造真的造成了人们对于恐龙的一些刻板印象。
恰逢我表弟来我家作客,听到我跟他描绘这本书,便吵着闹着想要去看。这么一想,似乎现实生活中喜欢恐龙的大多是男孩子,女孩子们即便对于洋娃娃没有过多的兴趣,也很少会喜欢恐龙这种带着一点“恐怖”意味的生物。这一现象,或许也是社会对于孩子们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一、原来恐龙有羽毛?
在霸王龙的一生中,它的外形会有很大的变化。刚出生的幼惠毛茸茸的憨态可掬,就像一只火鸡。4岁的霸王龙,虽然身体上依旧覆盖着毛发,可已经有了霸王龙凶猛的模样。等到它完全成年,则会变成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凶残的掠食者,甚至能将猎物的骨头咬碎。霸王龙从幼年长到成年需要20年,在此期间平均每个月体重增加65千克,之后生长就慢了下来。图为出生不久后的霸王龙,4岁的霸王龙以及成年的霸王龙。(《PNSO恐龙博物馆》)
或许别的恐龙有羽毛并不能使我们感到惊讶,但是霸王龙有羽毛就没想到了吧。刚出生的霸王龙浑身覆盖着细密的绒毛,随着成长过程不断退化掉落,直至成年之后仅仅保留了脊背以及尾部的部分毛发。
图源《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恐龙没有羽毛”的刻板印象呢?虽说影视剧作功不可没,然而事实上,很多影视剧中的恐龙形象都代表了当时恐龙复原的水平。如果仔细去探究可以发现,随着年代的变化,影视剧作中的恐龙复原形象也在发生着改变,只不过是光秃秃的恐龙形象过于经典、深入人心,加之印证的时间过短,才导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由于羽毛、头冠等结构的不易保存性,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没有发现过有关恐龙身上存在羽毛的证据,反倒是恐龙的皮肤化石不断被发现。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恐龙复原图多为皮肤裸露的状态。
恐龙皮肤化石年,人们曾经发现了带羽毛的始祖鸟化石,这一被现代研究认为是恐龙的物种在当时被判定为一种古老的鸟类,也因此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直到一百年后的年,第一只带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在中国辽宁发现,此后,几乎每年都可以在辽宁发现很多带羽恐龙。至此,对于恐龙有羽毛的研究才真正提上日程。
中华龙鸟化石年12月9日,中国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在缅甸琥珀市场发现了一块内有约6cm非鸟恐龙尾巴的琥珀,这也是人类首次看到以琥珀形式保存的恐龙局部,对恐龙的研究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邢教授发现的琥珀二、鸟类竟然是恐龙?
在大约1亿万年前,今天的中国辽宁地区,生活着这样一种动物,它们硕大无比,成年个体长能达到9米,浑身长有羽毛。它们并不是鸟,而是恐龙,名叫羽王龙,来自赫赫有名的暴龙家族。羽王龙的发现,让人们相信羽毛不仅只出现在小型肉食恐龙身上,在整个肉食恐龙群体中,都可能是广泛存在的,这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学说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据。(《PNSO恐龙博物馆》)
在前文中我曾提起过始祖鸟,这一恐龙的祖先在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鸟类,其实不无道理。
目前的主流看法,基本认为鸟类是恐龙这个庞大类群中的一个分支。这一理论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年首次提出,尽管在之后的一百多年内该理论几经波折,但随着越来越多带羽恐龙化石的出土,越来越多恐龙与鸟类的共同结构的发现,“鸟类是由恐龙的某一分支演化而来”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始祖鸟也因同时与恐龙以及鸟类结构近似,而被看作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之所以鸟类的祖先能够在白垩纪晚期的那次大灭绝中存活下来,与他们能够水陆空多栖发展,并且能够筑巢、寻找庇护地等息息相关。
三、万一恐龙萌萌哒?
自从鸟类被判定为恐龙的后代之后,很多人便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脑洞,并对科学家的恐龙复原模型提出了“合理质疑”——既然恐龙的软组织无法在化石中保存下来,或许实际上的恐龙也和鸟类一样,是一种脂肪充盈乃至圆乎乎萌萌哒的形象?亦或者那些前腿非常“短小”的肉食类恐龙,其实肌肉非常健壮?
看吧,脱离“刻板印象”,其实人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过我们也要明白一点,如今的恐龙复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有迹可循。
首先,肌肉的变化能够对骨骼造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肉食类恐龙前肢的大小、强壮程度必定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反复论证。
其次便是恐龙木乃伊的出土了。虽然化石对于恐龙软组织的保存有限,但木乃伊不同,这种“干尸化”的恐龙尸体能够留给我们足够的信息量——不仅仅是脂肪比例,连同恐龙皮肤的形态、乃至颜色等,都有可能测算得到。
恐龙木乃伊四、“跳出”刻板印象,激发创造力。
不论是恐龙有羽毛,抑或是“僵尸”状的恐龙,都是人们思维受到桎梏、过于僵化造成的后果。
事实上,一旦脱离了“刻板印象”,人们的创造力便会得到发挥。最直观的例子便是网友们绘制的各种各样“萌萌哒”的恐龙了。
同样,人们对于孩子们的“刻板印象”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例如男孩子必须刚硬、女孩子必须文静。如果男孩子喜欢洋娃娃,便会被当作“异类”;女孩子若是喜欢变形金刚,也会被投以奇怪的眼光。更不用说“爱玩/爱打扮的孩子一定是个坏孩子”“纹身就是黑社会”这种看法了。
当然,这并非刻板印象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在陷入思维怪圈后,不愿意主动离开的结果。
我们若是想要跳出对于恐龙的刻板印象,就需要去主动研究恐龙,查阅相关书籍;想要跳出对孩子的刻板印象,便是要去倾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主动理解他们。也就是说,要想“跳出”刻板印象,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丢掉刻板印象本身,而是主动进行“跳出”这一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