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如何飞上枝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寻找答案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许多人童年时最珍贵的记忆,巨型恐龙、高大的黄河象、地球上第一朵盛开的鲜花,都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留给我们无尽的追问。今天我们走进这座自然科学的殿堂,聆听来自遥远太古代的声音。

恐龙时代,我们祖先的形态有多么不可思议?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展厅,一个体长仅为10厘米、身形酷似鼠类的中华侏罗兽化石,吸引着众多参观者驻足停留。这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最早的曾祖母,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中华侏罗兽,也被学界亲切地称为“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这里展出的都是我们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已知最早会滑翔的哺乳动物,最早在地下打洞的哺乳动物,最早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尤其是这件最早的哺乳胎生的,目前发现在侏罗纪,我们取名为中华侏罗兽。

你别看中华侏罗兽体重只有13克,体态乖小,却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的发现,把最早真兽类出现在白垩纪早期的记录,提前了万年,这一研究成果,震惊国际古生物界。

北京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裘锐:包括我们今天人类在内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真兽类。我们通过观察中华侏罗兽的牙齿,发现它的形状排列与真兽类更为相似,因此我们确认它属于真兽类。它生存年代是1.6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也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真兽类。

没有迎合时尚的现代酷炫,北京自然博物馆仍旧是记忆中的老建筑,真正的底气来自32万余件化石标本藏量。在最新推出的古哺乳动物大型专题展展线上,闻名世界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新西兰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羽毛酷炫的赫氏近鸟龙,这些压箱底珍贵化石宝藏,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真身。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我身后这块海百合,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藏品。我们有一百多平米的海百合,我们就会把和它的同时代的这些生物之间的故事,都会拿出来,做专题展览。现在藏品大概三十多万件,展出的才只有三千多件左右,大量的都没有拿出来。

这座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筹建的第一个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能让馆藏珍稀标本、孤品古生物化石,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正在做着让老藏品新起来的事情。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博物馆是以内容为王,我们是每年都在换新,同时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的区域拿出来的进行陈列。

用真正的标本来说话,用严谨的科学做科普。投入百万资金,引进人类演化模型,为人之由来常设展陈量身定制,构建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从年开始,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都会更新常设展馆,增补最新科学发现,引入4D科普电影、动画片制作团队,举办“博物馆之夜”。与此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始将一些展览、科普活动由线下搬到线上,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这个展览就是生命之美,这里展出的有昆虫、蝴蝶,有鸟类,还有其它的各种生物,我们想从另一个视角来表现生命的美。从美的这个角度,让观众来欣赏我们千差万别的生命世界,会感触生命世界的神奇,为什么远古生命亿万年前它们走过来,一直到今天。

透过古生物化石的印记,人们穿越时空,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你会惊奇发现,曾经的陆地霸主恐龙,不再身披鳞甲,而是长出了美丽的羽毛,展翅飞向蓝天。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最新科学发现的结果。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一角陈列着一个奇特的标本。它外形似鸟,有一对黑白相间的羽翅,头顶上有一簇红褐色羽毛,而最为特殊的是它的两条腿上也覆盖着羽毛,一直延伸到脚趾,就像是另一对翅膀。它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赫氏近鸟龙。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观众们理解不了的就是这恐龙怎么长羽毛,恐龙都是那种又高又大的那种大型的恐龙,但是这是恐龙中的一小类。它这个小型的恐龙身披羽毛,正是羽毛形成,飞行起源整个演化的过程,也正是恐龙向鸟过渡的一个演化过程。

从体型庞大的陆地动物到体型小巧的天之骄子,需要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许多巨大变化,许多古生物化石证据显示,这一过程确实发生。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这个化石现在你看除了骨骼保存的比较完整之外,它还保存了一些羽毛,我们就把这个羽毛作为研究的样本,来研究它的结构。这个是带毛的恐龙,它的四肢都是有羽毛甚至是翅膀的,黑褐色的一条一条的,就是它翅膀的羽毛。这一个叫近鸟龙,你看它的后肢的羽毛一束一束的,包括它后背尾部的羽毛,也很清楚。

如何让观众透过单一枯燥色调的古老化石,看到逝去生命的颜色和本来的面貌,赫氏近鸟龙的成功复原,打破了人们对恐龙固有的认知。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我们就研究它的结构,有一种叫黑素体,是组成羽毛的一种微小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一样,光照射之后形成各种反射、漫反射,就决定了这个带毛的恐龙,乃至今天在天上飞的各种鸟类的羽毛颜色。使你很形象逼真地看到,哇,亿万年前这个物种是长的这个样,它的羽毛和颜色是这样的。

飞翔也绝非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独有专利,观众还可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早期古哺乳动物化石中,找到有着带有膜质翅膀的“蝙蝠侠”似叉骨祖翼兽,它可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玉光:前皮翼、侧皮翼、后皮和尾皮翼,它这个结构保存下来了,那么这种结构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滑翔。

科学研究支撑藏品展陈创新,近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科研团队已在《科学》《自然》学术期刊发表10篇论文。正在馆内热映的4D电影《黑羽精灵》,内容和角色,都是根据科研成果转化而来。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随着一个科学成果,一系列科学发现出来之后,会推出一系列的展览,比如鸟的起源,我们就可以说从龙到鸟,王者归来。

让科学知识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如今每天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观众,需提前一周才能预订到门票。这座已经开放六十多年的自然博物馆扩建升级项目正加紧推进。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孟庆金:我们接待的年观众量接近万人次,1万平米的展览,展出的才三千多件。在未来的构想里,我们也想把我们的库房半开放,把我们博物馆修复研究活动一部分的场景,能呈现出来,更大限度地让公众知道,博物馆的展览研究是怎么做的。

(编辑邵希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