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故事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夜风雨,清晨薄雾飘渺,我跑出屋子,围着树林找出洞的知了猴(蝉的若虫)。用树枝挖开小洞,知了猴藏在下面的大洞里,用细枝把它挑出来。兴高采烈地抓几只,拿回家,放纱窗上,等着它们晚上蜕皮羽化。夏天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捉蚱蜢、扑蜻蜓、捞大虾、摸河蚌、捉蟋蟀……

不知从哪本外国科普书里,看到各种各样的恐龙,我天天抱着翻,照着插图画画,嚷嚷着要看大恐龙。终于,爸爸妈妈带我去了趟北京自然博物馆,留存至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巨大!博物馆太大了,恐龙太大了,每间屋子都那么大!但是我家离自然博物馆太远了,不可能老去看恐龙。

日子慢慢地流过,上初中以后,终于可以自己出去玩儿了。第一次自己去自然博物馆,先坐路到北京动物园,再换乘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催人入眠,一觉醒来,终于到天桥了。但我下车后,竟然没找到自然博物馆,只好原路返回!以后每到寒暑假,至少要去一次自然博物馆。有了自行车,就更方便了。

上学的时候,北京自然博物馆是可以独享寂静的地方,没有什么人来,经常一整天,独自在展厅里参观,仔细阅读标签,观察标本,非常惬意。想象着穿越时光,与恐龙同行,与巨兽漫步,绮丽壮伟的远古洪荒世界。

当时的大多数博物馆展陈几十年不变,也不会跟随科学发展和成果进步更新陈列。去的次数多了就容易渐渐失去新鲜感。

年“生命的支撑——动物骨骼展”是我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新展览,虽然形态千差万别,体型大小悬殊,但脊柱贯穿,连接着头尾和四肢的基本模式,透露着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演化的同根同源。跃马飞驰的骨胳装架标本,更是赫然耸现。

北京自然博物馆随着时代的脚步,在慢慢发展,努力提高。我毕业上班之后,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临展越来越多,将大量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

年“冰封万年巨兽——猛犸象展”,拉开了国际化展览的大幕。在俄罗斯联邦萨哈共和国永久冻土层里,发现的两具猛犸象尸体:约1.8万年前的成年雄性猛犸象尤卡基尔(Yukagir),约4万年前的幼象欧米亚空(Oymiakon),在防尘、避光,恒温-15℃的保存条件下展出。特展轰动京城,可惜我没留影。

为纪念达尔文诞辰周年,《物种起源》发表周年,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达尔文”展,设计布展严谨大气,标本众多,模型精美,手稿珍贵,再加上戏剧式解说活动,让参观过程更加有趣。我大开眼界,收获颇丰,连续去参观了两次展览,拍了不少照片。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场馆面积太小,完全不能满足馆藏和展陈的基本需要。但自然博物馆的工作者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改进提高展览质量,拓展展览深度和广度,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把博物馆最精彩的成果呈现给观众。

年自然博物馆创办“博士有话说”活动,我从第一期开始参加,从小品演出的形式,到专家对话聊天。一线科学家接连登台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在探索用新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环保理念。年末最后一天,各路大咖粉墨登场,公益演出博物版《大话西游》,4D影厅座无虚席,其乐融融。

年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热映之后,我也参加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奇妙夜。走进博物馆,喧嚣远去,寂静降临,穿行展厅,在老师指导下拍摄标本和化石。仿佛时光凝固,古今交汇,妙不可言。

我参加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科学摄影”大赛,可惜我的水平不高,没拿到大奖。但我的第一次广西和深圳之行,都是在参加自然博物馆科学摄影外拍活动中度过。仰望星空,潜入大海,密林寻虫、山野赏花……自然摄影不走寻常路,不去网红景点,荒野是最大的摄影棚,自然万物是最美的模特。在专家的指导下,博物旅行,艳遇自然。

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相伴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我已经人到中年。寂静的自然博物馆,也被孩子们的喧闹淹没。欣喜的是,带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家长越来越多,孩子们是未来、是希望,美丽中国的希望。愿博物馆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越办越好!

作者介绍:吴兆丰

北京人,博物爱好者,从小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结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