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钟健小小石砚上雕出大花样

“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舞凤山为雪峰山余脉,濒临资水,其出产的山石是制砚的上等材料。清道光元年(年),石匠朱南泽、朱玉泽到桃江取舞凤山石制砚,以其品质优良而广受青睐。时任两江总督陶澍慕名过访,赞叹:“湘砚有四,凤山居首也。”

在舞凤山石砚第八代传人钟健看来,石砚之于他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有的是渗入到骨子里的喜爱。

15岁时,钟健第一次接触到舞凤山石砚。那一年,他到远房叔叔家玩。凑巧的是,叔叔就住在舞凤山下,天天与石砚打交道。“刀子走到哪,形就到哪,喜欢一刀下去干脆利落的感觉。”看得多了,钟健对石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央求叔叔教他做石砚。接下来十几天里,钟健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粗略地学习,如何设计、上图、开池、走刀……从此,钟健就像着了迷一样,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山上挖石头,自己摸索着做砚台。

不久,钟健考到了桃江一所职高,学习工艺美术,毕业后辗转各地从事雕刻工作,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石砚。年,舞凤山石砚无人问津,生产停滞,工人下岗改行,见到此情此景,钟健抛下一切杂务,成立了艺奴工作室。每隔一段时间,他和几个伙伴就推着车到舞凤山上拉十几块石头回来设计、雕刻。那会儿,钟健使用的是上一辈传下来的工具,打磨石料用的是磨刀的油石,抛光用的是砂纸,经常一磨就是半天,再加上技术不是很熟练,做一个砚台需要很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健的手上也被“打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几个月后,钟健接到了订单。他和伙伴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为了赶工经常工作到凌晨。在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寒冬,他的工作室离江边不远,外边飘着鹅毛大雪,风在窗边呼啸而过。他们围着火炉,用被子裹着脚做砚台。“那时候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砚台,并不觉得累。”钟健笑着说。

如何“救活”舞凤山石砚?钟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年,钟健遇到了创作的“瓶颈”。“当时砚台的行情并不很好,要想救活它,只能转型。”但怎么转型,他的脑海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为此,他特意走访了肇庆白石村。当地家家户户做砚台,工具先进,风格多样,还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雕刻大师。钟健大开眼界,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幸亏走出来,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钟健在村里跟着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傅潜心钻研雕刻技艺,遇到卡壳的地方或者情绪不好时,师傅总是鼓励他:“我们做工匠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从年到年,钟健走遍了肇庆、歙县等地,拜访了许多砚雕大师,同时把雕刻技艺和先进工具引回桃江。钟健深深地认识到不能再走老套路,要有创新。但是,如何创新?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桃江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于是,他背着速写板到桃江各处采风,再把设计融入到雕刻中,创作出《屈子钓台》《罗溪瀑布》《洪山竹海》《马迹塘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独具风情,一经推出很受欢迎,做一个卖一个。

一路走来,钟健尝遍了酸甜苦辣。钟健的家人也并不理解他的做法,觉得做石砚“费时间又不赚钱,还容易搞出一身病”。但钟健就是有一股犟劲:“只有骨子里真正喜欢石砚,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所幸,钟健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年,舞凤山石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和“湖南老字号”,还远渡重洋外销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9月10日,舞凤山石砚非遗馆开馆,钟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传统手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之美。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梁慧恩卢鹏翔

编辑:莫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