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野外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恐龙蛋化石资源。
大洋网讯一窝出土于河源市区东江断桥边、散落的11枚“恐龙蛋”,经过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人员近3年断断续续的精雕细琢和完整拼接,日前被成功修复。记者昨日从河源恐龙博物馆获悉,截至目前,该馆馆藏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已接近2万枚,馆藏“恐龙蛋”数量现高居全球之冠。
工作人员历时近3年时间修复的一窝恐龙蛋。
每一枚信息都记录在案
等待未来破解
“修复一窝恐龙蛋需要多人参与,最快也要经过数月时间的精雕打磨,慢一些则需要3年才能完成修复。”迄今已从事25年野外调查、化石修复研究工作的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告诉记者,年7月23日,河源一名叫张仰喆的小学生和他母亲李小芳在被洪水冲垮的江东新区河紫路东江大桥附近河边游玩时,意外在岸边桥基断裂处裸露的泥土中发现了一枚恐龙蛋,并及时报予河源恐龙博物馆。随后,这窝散碎的恐龙蛋被带回河源恐龙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修复工场对其进行了漫长而细致、严谨、科学的修复,耗时近3年才于近日完成。
黄志青说,河源市区河紫路东江断桥发掘的这窝恐龙蛋之所以要耗时近3年时间,主要是由于当时用挖掘机进行抢救性深挖时,嵌在红砂岩层的恐龙蛋化石遭到分散碾压而导致部分蛋体破碎,加上当年修复经费缺乏,馆里精雕打磨“恐龙蛋”的工具欠缺,条件所限,之前工作人员修复工具全靠铁锤、钢凿和高碳钢剔针,后来改用了地质锤和进口气动枪,修复条件才相对好些。他表示,修复一窝完整的恐龙蛋需要“精雕细琢”,必须耐心坚持,急躁不得。工作人员要日积月累地拿着气动枪像牙医一样,慢慢让化石从红砂岩体中更加精准地露出本来面目,一点点地将恐龙的“历史信息”剔出来。
“单单修一枚直径6厘米左右的圆形蛋化石就需要1个月,6大窝恐龙蛋化石需要馆里3个人耗时4年才修复出来。”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华乐告诉记者,修复“恐龙蛋”的每一个阶段,需要的都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和科学态度。“多名工作人员耗时近3年,才让河源市区东江断桥处的这窝恐龙蛋‘破镜重圆’”,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感慨地说,河源恐龙博物馆如今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料系统,每一枚恐龙蛋化石的尺寸、重量、地点和层位等信息都清晰记录在案,像一串串加密符号,等待未来一一破解。
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修复的“黄氏河源龙”。
河源恐龙蛋以数量大类型多而著称
“经过科学鉴定,年7月在河紫路东江断桥处出土并修复的一窝11枚恐龙蛋,属于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早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告诉记者,经过对恐龙蛋切片鉴定,这窝恐龙蛋属于石笋蛋类。王强称,河源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足迹三种恐龙遗迹于一体的产地之一,现已发现的恐龙至少包括5大类群,分别为窃蛋龙类(如著名的黄氏河源龙)、伤齿龙类、暴龙类、甲龙类、巨龙类。
王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惠州市区、广州、佛山、深圳坪山、茂名、南海大沥、梅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部分恐龙蛋或蛋壳,但这些地方出土的恐龙蛋数量远不及河源的馆藏数量。王强称,河源恐龙蛋以数量大、类型多样而著称,区别于韶关地区南雄盆地主要是恐龙蛋类型不同、恐龙蛋组合不同,两地产恐龙蛋地层的地质时代也不同;而在惠州、梅州、佛山、深圳、茂名等地出土的恐龙蛋类型较为单一,其类型属于河源最常见的石笋蛋类。王强说,南雄也有石笋蛋类(始兴蛋),石笋蛋类最主要的鉴定特征是蛋化石呈圆形、蛋窝中杂乱排列,蛋壳结构紧密,柱状层可以分为三层,其中柱状层中上部发育有次生壳单元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主要特征,但南雄的恐龙蛋主要以长形蛋类、棱柱形蛋类、椭圆形蛋类为主。
“在面积不大的盆地里,河源出土的恐龙蛋数量大、种类繁多,且从地质时代来看,在我国恐龙蛋化石群资源中占有上下衔接的地位。”王强告诉记者,和其他地方在细软土壤中发现的化石不同,河源的恐龙蛋主要发现于粗糙的红砂岩中。“相较于全国大多数恐龙蛋产地,河源是唯一发现恐龙拥有一个特殊粗糙‘产房’的地方,恐龙的产卵环境比其他地方更为恶劣。”王强说,这就为今后研究河源恐龙生存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反映出这些恐龙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以一窝3层共36枚的窃蛋龙蛋为例,恐龙若一次产2枚蛋需要18天。我们正在从数学和力学的角度去验证,窃蛋龙类一窝蛋到底需要多久产出的问题。”王强说,目前研究大致可以判定,恐龙产蛋和生活区域是分开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有龙无蛋”或“有蛋无龙”。
对整枚“恐龙蛋”切片后,里面嵌有蛋皮碎片。
筹备成立华南地区首家恐龙研究院
“多年以来,尚未在河源近2万枚恐龙蛋中发现胚胎,需要今后进行细致的科学排查”,王强称,目前,全球命名的恐龙超过种,我国拥有其中多种恐龙,科研人员今后可以尝试通过古生物学、岩石学、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才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问题。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告诉记者,河源如今拥有近2万枚馆藏“恐龙蛋”,馆藏数量如此巨大,为今后科学研究河源“恐龙蛋”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为更好地加强河源恐龙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及研究,进一步挖掘恐龙文化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河源恐龙博物馆正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计划同中科院古脊椎所、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河源恐龙的资源优势,筹备成立以研究恐龙蛋为主的河源恐龙研究院。王强称,如果河源一旦成功设立恐龙研究院,将是华南地区首家成立的专门研究恐龙化石的科研机构。杜衍礼称,这不仅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培养专业科研人才,为华南地区专业研究恐龙化石资源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揭开河源恐龙多样性的神秘面纱,解开河源恐龙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之谜,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河源的“恐龙”独领风骚,唱响世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通讯员蒋安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