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家幼儿园被打造成博物馆走班制

“海洋博物馆”、“植物博物馆”,还有正在筹建的“恐龙博物馆”……

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珠江骏景园有些不一样,无论是大一班、小二班类的传统命名法,还是“花朵班”、“星星班”类的可爱命名法在这里都没有沿用,这座今年9月开始招生的幼儿园里,正在推行中学里流行的“走班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自由“走班”。

“我们希望将幼儿园打造成一座有趣儿的博物馆,鼓励孩子可以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探索、互动和体验的学习模式,快乐健康成长。”芳庄二幼珠江骏景园园长孔震英介绍,孩子们也会有行政班,生活活动相对固定,但学习实践活动不再强调一班制。这座幼儿园孩子们“同班不同课”——每周前三天,孩子可以走出自己的班级,根据不同“研究课题”选择加入哪个班学习。“我们的活动教室也都是以植物馆或者动物馆等命名”。而每周后两天时间,孩子们可以选择回到自己的班级分享交流一周成果,或者留在“课题组”继续做探索。

小朋友写“计划书”观察秋天

走进这座幼儿园,楼道墙壁上挂着的既不是传统名画,也不是美丽的风景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计划书”。

“这个展览主题是‘秋之趣’,大部分展品都出自小朋友之手。”幼儿园老师郭悦解释,墙上花花绿绿的“计划书”是孩子们对于秋天的认识,比如有的小朋友会在每天放学路上定期收集同一棵树的落叶,贴在一起当“计划书”,给小伙伴展示讲解“树叶是怎么变黄的”。

关于秋天的“研究”任务并不相同,孩子们根据兴趣自己选择加入。“都说一叶识秋,叶子可以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可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做拼贴画。”植物“博物馆”的陈老师举例,“有些孩子喜欢颜色,就从研究树叶的颜色发散出去,研究秋天的色彩,蓝色的天、灰色的石墨、棕色的土、红色的番薯、橘黄色的胡萝卜……他们请父母帮忙拍照片,拿到班上进行展示,分享了很多和颜色相关的知识,讲解的内容赢得了满堂彩。”

孩子们还通过这次“研究”,给博物馆增添了不少新“展品”。各种树叶标本、用五颜六色的米拼贴的画、小木块制作的“风铃”装点在幼儿园各处。

孔震英说,布置这些展品是希望促进儿童对经验的回忆与理解,同时提升经验,并有机会应用新经验。

孩子们用“脚”投票设“课题”

孩子们的“研究方向”如何确定?老师给菜单,孩子们用“脚”投票。

孔震英解释:“如果这个研究活动孩子们选择得少,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修订,要么是教具陈旧了,要么是游戏设计没有吸引力了,这时候老师就要及时想办法。”

举个例子,幼儿园曾经开设过“十字绣”项目,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增加动手能力,起初参与者挺多,可很快孩子们就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了。“有一位老师想了个妙招,将教室里的窗纱摘了下来,重新改进了这个项目,邀请孩子们为自己的教室绣‘窗花’。一时间,小研究者们都跑来了。”孔震英说,有的设计图案,有的负责动手,可热闹了。

很多时候,改变“偏科”不需要给孩子们下命令,更多的时候是要正面引导。

“只有发自内心想学了,才能学得进去。”孔震英说,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制作酵素的活动,孩子们参与度却不高,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孩子们并不能领会菜根和水果发酵背后的原理。老师进行改进后,增加了“参与度”,鼓励孩子们为幼儿园种花伯伯送花肥,立刻就吸引了很多人参与。

“研学”内容孩子自主设计

准备材料:面包、水壶、水彩笔,准备问题:“如果降落伞没打开,飞行员怎么办”“火箭是怎么飞上天的”“火箭上天谁点的火”……一份纯图画版的《中华航天博物馆出行计划书》出自芳庄第二幼儿园小朋友之手。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的一句话点评被老师制作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