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福建龙岩上杭发现恐龙足迹群化石,从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的历史。至此,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仅天津、上海、海南、青海和港澳台未发现过恐龙化石。
图说:足迹点航拍。项目组供图
据介绍,福建位于江西的东边,在地理上,两省接壤。然而,在地质上,两地却有着较大差别。江西的红层目前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部分骨骼化石。福建省东部由于燕山运动,被大量火山岩覆盖,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而且这些红层零星分布在白垩纪华东南地区的大量断裂带之间,比较分散破碎。虽然此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并未发现恐龙化石,但白垩纪红层的存在使得恐龙的发现是可预料的,福建省完全具有保存恐龙实体或遗迹化石的潜力。(注:红层在我国主要是指中生代以来即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古近系的湖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或是山麓洪积相等陆相碎屑岩,多以夹层互层出现,从外表来看主要颜色为红色。)
年9月,福建省委、宣传部了解到福建与恐龙资源的关系后,推动了这一考察项目。11月6日,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开始深入闽西地区开展联合考察。考察队的第一站是闽西的龙岩市上杭县。在野外工作之前,考察队查阅了大量福建省的地质资料,并结合卫星图,划定了多个预设考察区。
图说:砂岩层面的恐龙足迹非常密集。项目组供图
11月7日午后,考察队在县城周边陆续取得一些线索。下午16点,考察队员苗胜水驾车在龙翔大道实验中学一侧发现了一个裸露的山坡,大面积的砂岩层面非常醒目。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在斜坡上发现了一些分布较散的泥裂,波痕和虫迹。此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带学生队员在坡下观察一些垮塌岩石上的虫迹,这里的种种迹象表明,出现恐龙足迹的可能性较大。邢立达刚攀上山坡,远远地就在钮科程脚边和在当地人挖出的植树的凹坑之间,看到了一个保存良好、清晰的三趾型足迹,足迹末端有着非常明显的爪痕,肯定是动物所留,当场就判断:“恐龙足迹!这肯定是恐龙足迹!”很快,考察队员在周遭的岩面上发现了更多的足迹。次日,在进一步的清扫化石所在的层面后,上百个足迹逐渐被发现。
龙岩市和上杭县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设置围栏、安装监控设备、聘请安保人员看守、进行应急保护等一系列应急保护措施。随后,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丽霞,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李大庆3位国家权威专家抵达现场,经过考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上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龙及其遗迹方面的首次发现,对福建省的恐龙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结束了福建省“没有恐龙”的历史。
图说: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足迹。项目组供图
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点面积约平方米,是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产出年代上早于江西赣州、广东河源等地的恐龙化石点,多样性远高于黑龙江嘉荫、安徽黄山、广东南雄、云南楚雄、四川昭觉、浙江东阳等地的晚白垩世足迹点。目前,考察队已在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清理出恐龙足迹余枚,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者(恐龙)。
这些恐龙足迹的特征非常明显,其中的肉食性兽脚类为三趾型,有着非常尖锐的爪痕;兽脚类中的恐爪龙类为二趾型,蜥脚类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都像大型的圆坑,一些后脚印还有约3个粗壮的爪痕;鸭嘴龙类脚印的后足迹为三趾型,脚趾形似三叶草的叶片,爪痕非常粗钝。这些恐龙足迹多数保有良好的行迹,行迹模式清楚,反映了恐龙的行走速度等行为学信息。足迹点的层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恐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如饮水、进食)的生活画面。同时,该化石产地大型恐爪龙类行迹为中国首次发现,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此类足迹。
图说:鸭嘴龙足迹。项目组供图
整体而言,该发现对于研究闽西距今约万年的晚白垩纪时期的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以及全球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促进福建省自然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次上杭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只是福建恐龙化石发现的一个良好开端,考察队将会在近期继续开展福建省的恐龙资源考察,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不仅是恐龙足迹,而且有恐龙骨骼,甚至恐龙蛋化石。
新民晚报记者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