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未来复活恐龙从石头里凿出2亿年前的故

如何抑制白癫疯扩大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xindejiaoliu/m/41083.html

四川在线记者寇敏芳

“嘶嘶——”工作台上,气动笔的笔尖在岩石上高速振动,细碎的粉末被一点点冲开,石头中的白色物质渐渐显了形。这块岩石里包裹着1亿多年前的颈椎化石,它属于一只蜥脚类恐龙,一块就有一只篮球大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崇州的天演博物馆,在展厅背后的恐龙化石修复实验室,看到了上面的一幕。“展厅的恐龙化石,基本都是这样一点点凿出来的。”天演博物馆技术总监梁鹰停下手中的活,转头对记者说,让恐龙“活”起来,要经过5个步骤,首先是野外发掘保护和初步修理,然后是室内精细修理和保护,接下来要做科学研究、骨架复原和整体复原。“最考验耐心的就是‘室内精修’,就这块骨头,一个人干,估计要花一个月。”

天演博物馆化石标本共计5万多件,它们“复活”背后有哪些故事?“活过来”的恐龙又给今天的人类带来哪些远古的故事?

寻找恐龙化石

野外发掘从粗到细让化石“原形毕露”

9月初,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槐树村,天演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曾纯军正在进行恐龙“墓地”开挖的前期准备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有古生物学家经过此地,发现了露出的恐龙化石,判断这里是恐龙尸体埋藏之地,可能有大量化石遗迹。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没有进行大规模挖掘。直到年,当地才重新把挖掘保护提上日程。截至目前,经过2年多的论证和研究,槐树村一片长90米、宽70米的山包已被圈出,待手续完善后开始挖掘,一个被时间尘封的恐龙世界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化石在地下可不会老老实实地待着。”曾纯军说,恐龙死后到化石形成的漫长岁月里,流水可能会搬运它们的骨骼,地壳变动也会挤压岩石,大型的恐龙骨架很难整整齐齐埋在地里,都是七零八落地散着,有些部分还会佚失。

化石的野外发掘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有的时候,化石在地层里就露出一点儿,下一步往哪个方向挖,如何不伤到化石,靠的全是研究人员的知识积累。“一开始可以用机器把化石外围的大块岩石切下来,等到骨骼化石露出来了,用电镐把整块石头切割下来,再给它穿一件混合了麻布片的石膏衣服,就可以送到实验室进行下一步修复了。”曾纯军介绍。

在实验室,修复师像石匠一样,纯手工操作,一点点凿去围岩,然后把化石小心翼翼地取出来。

修复师的工作台上,气动笔、雕刻刀、刷子、镊子、钉子等工具一应俱全。“用气动笔就像用毛笔,运笔的力度要把握好。”梁鹰说,每块化石所在的岩石层位以及硬度不一样,每次下笔都要小心翼翼。恐龙的头、爪、尾椎等部位又小又脆,最难修复,要用上放大镜、挖针、手术刀,甚至还要在显微镜下用声波修复笔进行修复。“有时一小块就要修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遇到破碎的、有缺陷的化石,则需要用胶一块块拼接比对复原。

架装恐龙化石

给恐龙“安假肢”让零散的骨头“站起来”

让化石“原形毕露”,只是修复的第一步。要让零散的骨头“站起来”,需要像拼图一样,把化石一块块“拼”起来。

拼之前,还得先给恐龙做假肢。恐龙的骨架在地层里会被挤压,也会散架,很难找到一副基本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一般来说,恐龙化石量超过20%就可以进行装架,如果化石量超过5成,已是十分稀有。因此,我们在博物馆、展览馆看到的完整恐龙骨架里都有一部分是假肢,是修复师再造的结果。

梁鹰介绍,破碎的化石,要找到原位置用胶粘好。针对缺失的部分,则要根据现有部分计算比例并绘制模型,用树脂材料复原。说起来很简单,但人类没有见过恐龙,做假肢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曾经还闹过张冠李戴的笑话。上世纪70年代,在修复一具无头马门溪龙时,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修复人员参考了国外梁龙头部的样子,直到后来新发现的其他马门溪龙有头部,才还原了它头部本来的样子。

零部件都集齐了,下一步就是架装。在天演博物馆的修复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两具正在架装的恐龙化石模型,一具是霸王龙,一具是剑龙。按照专家的设计,两只恐龙呈现出一幅打斗的状态:霸王龙从右往左进攻,张牙舞爪地准备扑向剑龙,剑龙保持迎战状态,身体微微倾斜,准备用一个“神龙摆尾”将锋利的尾刺插入敌人的喉咙。

“架装恐龙化石既是动手的活,也是动脑的活。”梁鹰说,不同的恐龙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要真正让恐龙“复活”,还需要发挥一点想象力,植入各种各样的场景和形态,让当今的人类感受到恐龙时代的生活,而不是一具冷冰冰的骨架。

研究恐龙化石

解码远古的秘密让历史被看见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一天,人类出现的时间还不到0.1秒。天演博物馆展厅里挂着一幅时间陀螺,展示出地球生物诞生的全过程。“研究古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知道人类从何而来,明白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梁鹰和曾纯军对记者说。

当了10多年修复师,梁鹰已记不清自己修复了多少块化石,大多数时候他的工作都是枯燥的、重复的,一整天坐在操作台前“盘”一块石头,十天半个月才能取一块骨骼化石出来。但也有一些时刻,化石会带给他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情报员,接收到远古时代的摩斯码,然后翻译出一段故事,讲给今天的人类听。

天演博物馆成立前,梁鹰在北京工作,他在一次修复过程中,发现了恐龙骨骼旁边有很多细细长长的线条,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是恐龙的筋膜。漫长的地质演化中,肌肉会慢慢腐化消失,一般保存下来的只有骨骼,但能够发现恐龙筋膜的残存物体,说明这里地质环境十分特殊,就如在干旱地区能够形成木乃伊,对研究地球气候环境变迁有重要作用。

还有一次,梁鹰修复一具霸王龙骨架,发现左右两边的肩胛骨长得不一样:一边往外翘,一边朝里收。原来,这也是时间留下的印记,通过这一组变形的肩胛骨,地质学家可以从中探寻地质结构演化的秘密。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工作者研究地层的重要“路标”。

2亿多年前,恐龙在地球上出现,当时的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水土肥沃、草木茂盛,成为恐龙时代的“天府之国”。繁衍生息1亿多年后,恐龙时代结束了,它们把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刻进骨骼、融进岩石。千万年之后,在今天的天府之国,与人类不期而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