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8月25日电(记者张超群吴晓颖)中国著名的恐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近日在四川成都完成了自年该化石装架后的首次大修,即将面向公众开放。科研人员综合参考同类恐龙化石,科学复原了其遗失的尾椎。修复后的合川马门溪龙骨架长度“长”了2米,总长由此前的22米增至24米,肩高3.5米。
马门溪龙作为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因拥有超长的脖子闻名于世。它的颈脖长度相当于体长的一半,颈椎数量达19节,是已知恐龙中最多的。成年的马门溪龙体型庞大,颈长近10米,相当于一辆公交车的长度。
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于年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发现。较为罕见的是,这具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相当完整,骨骼完整度超过80%。该标本于年交由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收藏保管。
“恐龙个体越大,保存完整的机会越少。但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的脊椎基本上是完整的,第36节尾椎之前的所有脊椎均关联保存。此外,它的腰带和后肢的骨头也保存较好,对研究蜥脚类恐龙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演化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欧阳辉介绍说。
中国著名的恐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经修复后总长增至24米,保存在即将开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
欧阳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他是此次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修复工作的技术负责人。
年,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在搬入由成都市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前,启动了全身“体检”和大修。针对恐龙化石存在的骨骼破裂、缺失部分复原不准确、装配骨骼的钢梁锈蚀等“病症”,技术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做了重新复原和装架,还用新型材料对化石表面进行了抗风化处理。
这是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拍摄的在四川自贡市发现的多棘沱江龙(中)和在四川广元市发现的甘式四川龙(左)化石(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
此次对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的重新复原和装架,参考了世界范围内蜥脚类恐龙化石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尾椎按55节复原,不仅增加了尾椎数量,还在尾的末端安装了尾锤。
“过去认为蜥脚类恐龙这类素食性恐龙不具备防卫能力,随着更多恐龙化石的出土,发现蜀龙、峨眉龙都有骨质尾锤。在四川自贡年发现的另一具合川马门溪龙骨架也有尾端脊椎愈合膨大的现象,于是在本次装架中给它新增了尾锤。”欧阳辉说,尾锤像一个椭球体,当这个庞然大物遇到肉食动物的攻击时,挥动起灵活的长尾,用尾锤给进攻者沉重打击。
这是陈列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的恐龙蛋化石(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
此外,科研人员还调整了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的装架姿态。欧阳辉举例道:“将肩胛骨从近于水平的位置调整到近于竖直,让背部向后方倾斜,脖子也适度地抬了起来,显得更自然、更有气势。”
四川盆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已在自贡、宜宾、广元、达州等城市下辖的70余个县(市)发现数百个恐龙化石点,发现有包括马门溪龙、峨眉龙、蜀龙等超过30种不同类别的恐龙,四川是中国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是陈列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的恐龙蛋化石(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超群摄
在即将开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与修复好的其他数十具恐龙化石静立其中。
据悉,新落成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在原有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目前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现生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