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从明代永乐三年(公元年)开始,一直到宣德八年(公元年),郑和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曾经七次下西洋。
当时郑和从南京出发,中途经过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资料证实,郑和的航船最远曾到达了非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显现出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对当时的古代中国探索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宣德六年,即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铸青铜钟一口,祈求这次出海能有神明保佑、平安返回,现在这口青铜大钟就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发心铸造的青铜钟历史价值
郑和青铜钟也叫三清宝殿铜钟,是在明代宣德六年(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在长乐南山三清宝殿铸造的。
大钟通高83厘米,口径为49厘米,厚度约2厘米,重77公斤。
此次为郑和第七次出航,为了增加海上贸易的机会,这次船上带的官校、工匠、水手、医生等共计二万七千多人。
郑和到达福建长乐港时,在这里修整了半年,在此其间,铸造此钟。钟肩部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等铭文,此钟是郑和等人发心铸造的,祈保西洋回往可以平安如意。
钟肩部铸有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的铭文科技价值
郑和青铜钟为锡青铜合金铸造而成,采用了不同的分范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范块,最后各范块拼合在一起,铸成了这口青铜大钟。
同时此钟还采用了多种铸造工艺,例如失蜡法铸造和泥型铸造等等。
郑和青铜钟器形古朴,制造精美,显示出明代高超的铸造和冶金水平。
郑和青铜钟展现出明代高超的铸造水平艺术价值
青铜钟整体为褐绿色,顶部的钟钮为双龙柄,两条雕刻精美的神龙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青铜钟的钟钮为两条雕刻精美的神龙钟肩部为十二组云气如意纹,纹饰优美,显得端庄大气。
钟肩部为十二组优美的云气如意纹钟腹部的一周刻有八卦纹、云雷纹,还有象征海浪的云水波浪纹,纹饰极为精美繁复,显示出明代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钟腹部一周都刻有繁复的精美纹饰郑和铸铜钟
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
参观博物馆需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