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middot武汉校区建筑

去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6623402.html

随着考研初试分数线公布日期日益临近,为更好的为初试估分预计过线(参考往年分数线)的同学准备院校复试笔试科目和面试考核。大禹武汉校区特推出建筑考研复试精品班,针对院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为考研的同学保驾护航,最终顺利上岸!!!

复试分数线每年均不同,建议参考近几年分数线,初试成绩预估在分左右的同学,即可着手准备复试;政治和英语单科线一般在50~60,专业课一般是90;华中科技大学一般会在初试成绩发布后一周左右发布复试名单。

复试分数线每年均不同,建议参考近几年分数线,初试成绩预估在分左右的同学,即可着手准备复试;政治和英语单科线一般在50~60,专业课一般是90;一般会在初试成绩发布后一周左右发布复试名单。

(1)复试各科分值及权重:

复试共三科,专业课笔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面试,各复试科目分值为分,及格分为60分。

复试综合成绩=专业课笔试×40%+综合面试×40%+外语听力口语测试×20%

(2)总成绩的计算方式:

入学考试的总评成绩(加权后的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和复试综合成绩均为百分制。初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复试综合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复试综合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不低于60分为合格)。

建议初试成绩过国家线(A区国家工科线)即可(年总分分,单科(满分=分:39;单科(满分分):59;即可参加院校复试考核)。武汉理工大学会在复试前发布复试名单。

1.华中科技大学—热门导师简介:

李晓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博士。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主编;HUST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人。受聘为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曾应邀赴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建筑院校访问、讲学。

研究方向:古建筑设计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聚落与乡土建筑研究、传统意向与现代设计研究等。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省级及其他课题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设计竞赛获奖;是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师表奖”()获得者。已出版《乡土建筑跨学科理论与方法》、《两湖民居》、《峡江民居》、《湖北传统民居》等著作7部,于中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谭刚毅,男,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新建筑》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理事。香港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传统民居与乡土实践、近代城市与建筑、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等。

主要研究成果:

完成学术专著《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合著《两湖民居》、《竹材的建构》、《湖北古建筑》,参编书籍5本,境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逾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BritishAcademy(英国国家学术院)基金项目1项(中方负责人)。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日本《新建筑》“都市住居”住宅设计国际竞赛三等奖(协力)、第13届IDA国际设计奖金奖、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一等奖等竞赛和设计奖项。

李保峰,男,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年、~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建筑》杂志社社长,《建筑师》、《华中建筑》、《南方建筑》、《住宅科技》、《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住区》等专业杂志编委,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研究方向: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建筑、景观整合设计研究;绿色建筑、生态景观、气候与都市形态之关系研究;中小型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等。

主要研究成果:

年被UED评为10年位中国建筑师,主持设计的湖北云阳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遗址博物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等多项奖项,并被DEZZEN媒体评为年世界10座优秀公共建筑(中国唯一入选作品),另一作品恩施大峡谷女儿寨度假酒店获意大利弗洛伦萨国际设计周优秀设计奖,同时有多项建筑奖项及论文奖项等。

陈宏,男,教授,博导、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土木学会理事、湖北省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绿色节能技术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海外研究员。

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健康城市与健康建筑、城市与建筑热环境、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等。

主要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滨水街区空间形态与江河风渗透之“量”“效”关联性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城市为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耦合机理与控制(第二负责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基于室内外耦合解析的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的中心区微气候调节机理及设计策略研究(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室内外耦合解析的建筑微气候调节理论与方法(主持);中日合作研究项目:武汉市利用城市气候图实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