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一个?别逗了您,我这是葫芦!不是西葫芦,更不是胡萝卜。”在法源寺前的小广场上,“春季便民服务大集”如火如荼,赶集的人熙熙攘攘。老艺人“葫芦康”康驹祥正在跟玩家讨价还价,风趣的语言、装饰独特的葫芦,立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玩葫芦的民间手工艺者不在少数,但多集中于葫芦刻字、葫芦烙画工艺,而葫芦镶嵌工艺,唯有康驹祥。66岁的康驹祥被誉为“葫芦镶嵌工艺第一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葫芦造型可以是酒壶、可以是烟斗、可以是钟表,可以是项链,但是葫芦上都有不一样的装饰物,或是翡翠、蜜蜡等珠宝,或是一溜亮晶晶的装饰品,都是他一点点嵌上去的,很有大漠孤烟的蒙藏风格。“纯手工,没有一件作品是一样的。这些装饰品要连镶带嵌地卧进去,里面有钩要钩住了,跟戒指一样,爪要抓住,就是葫芦掉地下摔碎了,镶嵌的东西也不能掉——这是百年传承的技艺。”
往前捯多年,北京有个老字号,名曰“葫芦康”。想当年,“葫芦康”家的葫芦镶嵌工艺那可是御用的。一个多世纪后,葫芦作为水瓢早已退出江湖;作为摆件,时尚人家的玻璃柜中也难觅踪影。不过,这种祖传的技艺依旧顽强地坚持下来,“葫芦康”的手艺不但传到当今,而且还是嫡传单传。康驹祥是第四代传人——8个兄弟姐妹中,父亲独独选中了他继承衣钵,如今孙子只有十几岁,已经成了老康最满意的徒弟。
康驹祥有个独门绝技——翡翠葫芦,“怎么做,不能告诉您,我做的时候,都是关起门来,不让老伴儿看到,我弟弟要学,我都不教。”“翡翠葫芦干嘛用呀?”“盘着玩儿呀。你们盘的葫芦都是白的,我这个是绿的——所以,我牛。”
老康有两个葫芦养殖基地,能做翡翠葫芦的葫芦每年不过20来个,“早摘不行,晚摘也不行,就那10天摘,做出来的翡翠葫芦才能沁绿沁绿的。可葫芦毕竟是百姓的玩物,不能贵,我这里的物件大多都是百八十元钱。”
西城区法源寺社区每年举行两次春秋便民服务大集,不仅荟萃了各种名小吃,还有吹糖人、捏面人,风筝、草编等传统绝活。您要喜欢老康的葫芦,不妨到法源寺前来淘宝。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崔红
通讯员刘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