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座很大规模的博物馆,它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多万件。它就是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的自然博物馆,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前身是成立于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
北京自然博物馆,相比很多的博物馆向来不是一个枯燥的说教场所,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青少年朋友。“动物—人类的朋友”、“恐龙公园”等,又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探索自然,热爱科学。说了这么多,赶紧一起进去看看吧!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下自然博物馆的历史进程吧。
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文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并从全国各地抽调业务与行政干部。
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原计划建设有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陈列厅平方米,首期工程拨款万元。
年5月,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特种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大跃进”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年,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接任馆长。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
年5月,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年7月1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进入到各色展厅,看看都有哪些吸引人的展品供游客游览参观。
一、古爬行动物厅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等。
在这里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喜欢恐龙的小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展示环节。
二、古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由拟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由于其特有的恒温优势以及中生代湿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哺乳动物得以复苏和大发展。该展厅馆分别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
除馆藏特色标本外,展厅中详细介绍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特征比较,多样的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等。其中包括贼兽类、柱齿兽类、对齿兽类、真三尖齿兽类、多瘤齿兽类、原兽类及其近亲、后兽类、祖先真兽类、白垩纪的真兽类等。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型,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人类通过系统地了解古哺乳动物的起源和发展,将有助于认知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哺乳动物多样性演化,以及与地球环境的依存关系。我们人类只有不断地探索哺乳动物的发展演化,深入研究哺乳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可持续地保护利用好动物资源并与之和谐发展。
三、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览重点讲述了化石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寒武纪大爆发,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等重大历史事件;清晰地展示了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又历经二胚层阶段、三胚层阶段最后到脊椎动物起源的生命进化历程。
精美的地层褶皱展现地壳运动的威力,多媒体动画展示《化石的形成》;米勒实验解释生命的起源;观众通过参与展品互动,可以见到地球上最早的氧气是怎样从叠层石中冒出来的;海洋中水母优美的舞姿再现了5.8亿年前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繁荣景象;
放大镜灯箱展示的澄江动物群化石使观众赏心悦目;精美的珊瑚化石和色彩斑斓的复原景箱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观众可以亲自触摸鸮头贝化石,感受远古生命的气息;精心设计的菊石展箱展出美轮美奂的菊石化石,更有玛瑙化菊石使化石变成了宝石供人们欣赏;在增强现实展项中,观众将图片对准摄像头,就会有相应的生物在空中游荡;大型复原景观“繁荣的奥陶纪海洋”展示3米长的直角石复原形象,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远古生物的神奇,还有多媒体投影直角石生活的情景,观众宛如置身4.6亿年前的海洋当中,在美的享受中学到了相关的古生物学知识。
四、恐龙公园
在《恐龙公园》中观众可亲眼目睹庞大的峨眉龙躲在树林中,高抬着长长的脖子,够吃蕨类植物树顶端的嫩枝;一只小小的盐都龙,受到了食肉恐龙的威胁,钻到峨眉龙的肚子底下躲避危险;尽管地面危机四伏,天空上的翼龙悠闲地在空中滑翔;马门溪龙动着蟒蛇一样的脖子,极力想发出叫声,无奈它的脖子太长,就像今日长颈鹿一样,是个哑巴;更有凶猛的永川龙虎视眈眈地盯着巨大峨眉龙,伺机把它们作为美食;两只恐爪龙合力围攻一只甲龙,甲龙凭借身上的重甲,对贪婪的恐爪龙不理不睬。这里需要提醒一下身高1.7米以上的观众,参观的时候要当心,蜀龙带刺的尾锤在四处摇摆,不小心就会被这凶猛的武器砸到脑袋。
观众还可以投个硬币,多产的慈母龙就会下一个恐龙蛋,让观众带走,在“恐龙蛋”里面可以看到呼之欲出的小恐龙。
在《恐龙公园》中,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增加了恐龙发掘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恐龙化石挖掘时候的场面,看到恐龙化石还在岩石中的状况;另外,新《恐龙公园》中还有“热河生物群”和“恐龙时代海洋”两个幻象,展示恐龙世界中的海洋里面的庞然大物,栩栩如生,赏心悦目。
五、植物世界
《植物世界》是北京自然博物馆自年建馆以来一直保留的四大经典常设展陈之一。年它迎来了第四次更新改造,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制作,6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更新后的展览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楼二楼北侧,展览面积余平方米,展出的植物化石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多达0余件,三个展厅分设“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和“植物与人类”三部分内容。
展览以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植物科学复原图、植物复原景观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从其诞生开始,从低等植物至高等植物不断繁盛的演化过程,以及植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植物演化厅以时间为轴线,从地球诞生开始,依次介绍了蓝细菌、内共生学说、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裸蕨类植物、楔叶类植物、真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种子蕨、苏铁类植物、银杏类植物、松柏类植物、买麻藤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分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繁盛被子植物,分别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叶、绚丽多彩的花和千奇百怪的果实/种子三个单元。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各类被子植物,选取了六种植被类型中的植物展出,包括热带雨林植物、红树林植物、荒漠植物、高寒植物、食虫植物和寄生植物。
植物与人类展厅分为两个部分,外围墙面是第一部分,展示与人们的物质文明相关的植物内容,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和其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共七个单元。展厅中央区域是本展厅的第二部分,展示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国花,还展示了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贝叶经实物。
六、走进人体
该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标本为依托,系统展示了人体构造的科学内容,并以朴实无华的视觉语言,向观者讲述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人类要想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身,首先应从认识自己的身躯和内部结构开始。毫无疑问,人是生物进化史上的最高顶点,换言之,人又是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史的起点和前提。因此,人类必须站在科学角度认识自己,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质的飞跃和升华。
想了解相关的人体科学知识,就应从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器官构造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特别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体某个器官为何易患疾病;如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各类疾病的进行预防;如何增强健康意识适度地锻炼身体,从而免于疾病的困扰等,展览都作了一一介绍。
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也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体验人生幸福快乐的法宝之一。也许,当您观看了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的《走进人体》展览后一定会有同感吧……
展览内容对观众有无的吸引力,是衡量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确定展览陈列主题时,是根据广大观众对人体科学的求知欲望,后经设计人员反复推敲而创造出来的。
此外,该馆拥有一批制作精美的人体塑化标本和人体器官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人体的肌肉与经脉,而且再现了器官内部的机理和层次的质感。
怎么样,通过这篇内容的了解是不是已经很想去亲身体验一下,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是非常不错的一次各种动植物生存发展的体验,这样具有丰富教育意义的展馆一定不能错过呦。
如果要带孩子来参观游览的话,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