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年,古生物学家成功复原了中华龙鸟的颜色,自此之后,古生物学家便掌握了还原恐龙颜色的诀窍,那就是黑素体。黑素体是黑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普遍存在于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发中。羽毛和毛发的不同颜色正是黑素体分布排列不同的结果,所以黑素体成了复原恐龙颜色的金钥匙。
恐龙是什么颜色的?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年前说起。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时称为“工业技术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水晶宫举办。博览会上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有各种先进的机械装置,还有位于花园水池边的恐龙雕像。要知道,它们可是世界上第一批恐龙复原雕像,包括了巨齿龙、禽龙和林龙。
以今天对于恐龙的认知来看,水晶宫里的恐龙雕像无疑是错误百出的。受限于当时零星的化石材料和薄弱的学科基础,科学家在制作过程中只能参考现生大型蜥蜴的身体结构,就连蜥蜴体表鳞片的颜色也一起照搬过来,所以这些恐龙雕像清一色都是灰绿色的。
时间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人们对于恐龙的认知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不知道恐龙是什么颜色的,复原模型和复原图中的恐龙依然是单调、灰暗的颜色。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恐龙文艺复兴”的爆发,人们开始接受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并从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多方面重新认识了这群史前动物。此后,关于恐龙颜色的复原变得大胆起来,鲜艳的色彩加上复杂的花纹,把恐龙装点得美丽异常。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复原都是基于科学的想象,不代表恐龙真实的样貌。
直到年,古生物学家成功复原了第一种恐龙的颜色,自此之后,古生物学家便掌握了还原恐龙颜色的诀窍,那就是黑素体。黑素体是黑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普遍存在于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发中。羽毛和毛发的不同颜色正是黑素体分布排列不同的结果,所以黑素体成了复原恐龙颜色的金钥匙。
恐龙的第一张彩色照片——中华龙鸟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不仅是第一种“有颜色”的恐龙,还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长羽毛的恐龙。它的羽毛化石成为复原颜色的物质基础。
中华龙鸟化石最早发现于年,地点就在中国的辽宁省。当古生物学家第一次看到中华龙鸟的化石时,判断它是一只史前“走地鸡”,依据是完好保存在骨骼化石周围的一圈羽毛。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羽毛还是鸟类独有的特征,恐龙就应该像蜥蜴一样浑身长满鳞片,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中华龙鸟明明是恐龙,但是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却是“鸟”了吧。
中华龙鸟被命名后不久,古生物学家就判断它其实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而且是长了羽毛的恐龙。年,古生物学家在中华龙鸟的羽毛化石中找到了黑素体,通过分析其身体各部分羽毛中黑素体的排列情况,一只彩色的中华龙鸟从白垩纪徐徐走来。
中华龙鸟的羽毛分为2种颜色:白色和栗色(或红棕色)。白色覆盖了大部分的头部、脖子和腹部;栗色(或红棕色)的羽毛覆盖了颈部、背部、臀部及四肢;尾巴则是2种颜色交错分布的。从整体的羽色上看,中华龙鸟与欧亚红松鼠有几分相像。
至此,中华龙鸟成了第一种被科学复原颜色的恐龙,它也实现了恐龙家族想要“拍”一张彩色照片的愿望。
戴红褐色的“帽子”——近鸟龙年,另一种恐龙的颜色也得到了重建,它就是近鸟龙(Anchiornis)。得益于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人们复原了近鸟龙的模样,其外形与鸟很像,并因此得名。关于近鸟龙的颜色,艺术家起初参考了麻雀,将其还原成一只满身长满褐色羽毛的恐龙。
年,我国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和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一块近鸟龙化石的羽毛中找到了黑素体,研究结果表明,近鸟龙脑袋的羽毛是黑色的,前肢的羽毛黑白相间,身体和后肢的羽毛是灰色的,后肢上较长的羽毛也是黑白相间的。近鸟龙身上最醒目的一抹色彩在它的脑袋上——红褐色的冠羽,就像是戴了一顶红褐色的帽子。
总体看来,近鸟龙的羽色与生活在北美洲的黑啄木鸟很像。不过有古生物学家在年指出,近鸟龙并不都是一个羽色,不同个体因为年龄和性别不同,羽色也存在差异。
古生物学家认为近鸟龙的颜色有利于在森林中隐藏起来,红色的冠羽则是用来求偶的。
五彩斑斓的黑——小盗龙小盗龙(Microraptor)是中国发现的最神奇的恐龙之一,因为它长了4个翅膀,能够在白垩纪的茂密森林中自由地滑翔。关于小盗龙的羽色充满了各种猜想,所以能够看到各种颜色的小盗龙复原图。
揭开小盗龙羽色谜团的化石就收藏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中国与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完整的小盗龙化石的羽毛中检测出了黑素体。经过对小盗龙羽毛中黑素体排列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它竟然全身都是黑色的,并不像之前提到的中华龙鸟和近鸟龙。
不过,小盗龙并不是个“黑煤球”,其羽毛能够反射光线,散发出如彩虹般的金属光泽,即五彩斑斓的黑。现生的乌鸦就有与小盗龙类似的羽色,黑得那么夺人眼球。
为什么小盗龙要披上黑色的羽衣呢?答案是为了捕猎。经过对多具小盗龙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在其胃容物中找到了鱼类、蜥蜴、鸟类和哺乳类的动物化石,表明小盗龙是凶猛且出色的小猎人。其黑色的羽毛正是最好的伪装色,让它就像穿上了一件隐身衣,从而躲过猎物的眼睛。
在阳光下“隐身”——鹦鹉嘴龙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曾经广泛分布于早白垩世的亚洲东部地区,在中国的东北、蒙古国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都发现过其化石,其中又以我国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最多、最完整。
一具鹦鹉嘴龙化石带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就是著名的“法兰克福标本”。该标本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部分,还留下了皮肤化石及其衍生物的印痕,表明在鹦鹉嘴龙的尾巴上竟然有类似于豪猪刚毛一样的奇特结构,其大腿与尾巴间还连着皮膜。
年,英国的古生物学家专门研究了法兰克福标本的皮肤化石,没想到在它的鳞片皮肤化石中找到了黑素体。古生物学家将颜色复原与三维建模相结合后发现:鹦鹉嘴龙的头部为黑褐色,从颈部到尾巴的背面是深褐色,背部至腹部的颜色逐渐变浅;前肢和后肢为褐色,不过在前肢上有黑色的斑点,在后肢上有条纹。
作为一种身体弱小且缺乏防御手段的小恐龙,鹦鹉嘴龙的皮肤颜色便成了最佳的防御手段。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场景模拟试验后发现,这种体色能够大大降低鹦鹉嘴龙被天敌发现的概率。这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到鹦鹉嘴龙身上时,如果它全身一个颜色,那么其身体背部会比两侧更明亮,等于是在向肉食性恐龙表明自己的位置。而身体不同部分色差的存在,让整个身体的颜色呈均匀分布。研究人员还发现,鹦鹉嘴龙体色的隐蔽效果在森林环境里是最佳的,这也与发现其化石地层的古环境吻合。
身披“装甲”的红色战车——北方盾龙
北方盾龙(Borealopelta)于年被命名,而且是当年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