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布克奖最终颁给了一本处女作小说,《舒吉·贝恩》。这本小说曾经被出版社32次拒稿,又因为疫情导致销量不佳,但最终的获奖还是拯救了它在读者中的命运。尽管这本小说的环境是我们非常陌生的英国格拉斯哥,一个曾经因为国内种种政策导致失业率飙升、几乎陷入瘫痪的荒凉之地,但它简朴、冷酷又带着些许温情的故事依旧可以打动每个读者的内心。这本书籍讲述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来说无比陌生,但文学又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中产生巨大的共情。
在格拉斯哥不要说你更喜欢爱丁堡
年上半年,先读到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舒吉·贝恩》这本书的英文版时,它还只是布克奖长名单中的一本,讲的是格拉斯哥人的生活与故事。看着黑白色系的图书封面,读到书里提到的一些地名——乔治广场、克莱德河,还有人物对话所用的格拉斯哥方言,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格拉斯哥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疫情前,我曾到爱丁堡开会,周末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它附近的格拉斯哥,住在一家距离中心火车站50米远的酒店。酒店旁边就是一片灰暗的街区,几栋被废弃的楼房临街的窗子都被木板封着,上面各种涂鸦,萧条景象堪比美国的底特律。我爬上一个叫“灯塔”的博物馆顶楼俯瞰整个城市,铅云低垂下是一栋栋灰黑的建筑,而那些建筑的大理石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就在那个顶楼上,我遇到两位格拉斯哥本地人,他们带我从不同方向看远处的建筑,用他们的格拉斯哥方言耐心地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格拉斯哥历史,包括被烧毁了的麦金托什大楼、属于这座城市的蒸汽机发明者、工业革命之父——瓦特、《国富论》的作者、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还有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藏有达利绘画的凯尔温格罗夫美术馆和博物馆等等,试图改变我认为爱丁堡比格拉斯哥更有人文气息的观点。分别时刻,面对我的感谢,他们幽默地回应说,下次千万别对格拉斯哥人说爱丁堡更好,否则还会被上一课。读完这本小说,里面的那位母亲的性格让我禁不住把她和她所生活的城市格拉斯哥联系到一起。
《舒吉·贝恩》,作者:(英)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译者:席小丹/钟宜吟,版本:译林出版社年5月
《舒吉·贝恩》是以16岁青年舒吉的视角来叙述。他那美丽的母亲艾格尼丝离开了第一任丈夫,尽管这位丈夫沉稳诚实,但是并不令她心仪。她梦想着与她的情人舒格能过上更加富裕和长见识的生活。但是婚后,她发现自己嫁的这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个花心且暴虐的人,而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就是舒吉。当艾格尼丝意识到这个丈夫既不爱她,也不可能帮她实现理想,她开始用酒精麻醉自己,直到丈夫舒格离开了她。舒吉从小就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一方面要拼命维护着酗酒成性母亲的尊严,另一方面,他还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遭受各种侮辱和欺凌。艾格尼丝在不如意中借酒消愁,最终死于酒精中毒,留下舒吉孤独应对艰辛。舒吉成长的故事充满了凄凉与无助,读来让人心碎,但是,这种境遇下的舒吉又是那么的温暖、隐忍,令人不禁感动与钦佩。
舒吉深爱着那个不时处于崩溃状态的母亲,并理解她的心结:“舒吉看着母亲,他理解了她的过人之处。每天,她化上妆,整理好头发,高昂着头,从她的坟墓里爬出来;当她喝得尊严尽失,第二天仍会穿上最漂亮的大衣,然后出门面对世界;当她和孩子在挨饿,她依然收拾妥当,让别人觉得她很好。”按照作者本人的介绍,艾格尼丝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他自己的母亲,其中也有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苔丝的影子。她们都属于那种美丽单纯的女性、渴求被尊重爱护。
由著名导演雷蒙·德帕顿拍摄的年的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的过去就像艾格尼丝曾经的美丽,在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城市。但是这本书所描述的格拉斯哥随着撒切尔时代的到来,正走向没落。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读过此书,会发现我们通常印象中的那个雷厉风行、备受尊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于一些英国人、特别是苏格兰的底层人民而言却是一个备受憎恨的人物。他们认为就是她在担任首相期间,让英国的重工业崩溃,矿山关闭,石油公司、自来水公司、钢铁公司、天然气公司、电信公司等都在私有化,汽车产业下滑,失业率飙升。他们认为是她削减高校教育的政府投入,导致学费高涨,年轻人上大学要么去负债,要么勤工俭学。格拉斯哥大学甚至有学者研究证明年代这座城市的吸毒和酗酒死亡人数的增加与当时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加剧有关,认为在撒切尔的时代,老百姓的“希望被侵蚀”。作为撒切尔时代出生的孩子,小说的主人公舒吉展现了他所目睹的格拉斯哥的没落。在小说中,“他听说撒切尔不想要踏实的工人了,她的愿景是发展科技、核武器和私有化医疗。工业化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克莱德造船厂和斯普林本铁路厂的残骸像腐坏的恐龙一样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代被承诺将继承父业的年轻人没有了未来。男人快要失去他们的阳刚之气。”
翻看此书就像在打开一幕幕的画卷,画中描绘的是-90年代格拉斯哥穷苦民众的生活场景:失业、出轨、邻里的攀比、讲闲话、贫困、暴力、毒品、卖淫、酗酒等等,看着让人心痛。但是可以感到些许欣慰的是绘画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带着某种力量已经从那绝望的生活窘境中逃脱出来,现在可以拿起画笔来再现过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不得不将自己提升为中产阶级才能扭转局面讲述一个工人阶级的故事。”他目前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和伴侣共同居住在纽约曼哈顿。
一本打动了评委的小说
年11月布克奖线上揭晓,宣布苏格兰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舒吉·贝恩》最终获奖。这一次评委不仅仅是在评出一本好读的英文小说,这是布克奖一贯的目标;他们也在借着评奖的机会来表达他们对当下世界的感觉。
首先,这是布克奖历史上第二本苏格兰作家的小说获奖。第一本是詹姆斯·科尔曼的《晚了,太晚了》(HowLateItWas,HowLate),该书在年获得布克奖,当时短名单中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包括年诺奖得主古尔纳的《天堂》(Paradise)。当时,科尔曼的这本充满苏格兰方言的小说获奖也带着很多的争议,比如,一位不赞成此结果的女评委宣布退出评奖委员会,她认为此书获奖是一个“耻辱”。而科尔曼则表示他为自己能够真实展现格拉斯哥人的说话方式而自豪。巧合的是,科尔曼的那本书讲的也是一个酗酒者的故事,是格拉斯哥的一位男性酗酒者。另外的一个巧合是,年获奖的这本书也对斯图尔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在年获得布克奖后的录制访谈中说,詹姆斯·科尔曼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本书很大胆,里面的散文和意识流手法非常有创意。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布克奖上看到了我们苏格兰人的身影,还有我们的方言。”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其次,《舒吉·贝恩》的获奖将格拉斯哥人经历过的惨淡生活再次展现在聚光灯下。这本小说表面上写了年代格拉斯哥人的艰辛生活,但是对于当下英国读者而言,可以引发他们对目前生活窘境的一种共鸣。在该书出版的时段,英国刚刚经历完脱欧动荡,接着又是新冠疫情的肆虐;在保守党政府的管理之下,失业率提高,物价飞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被迫求助于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的慈善机构——“食品银行”。所以,读到小说中舒吉和艾格尼丝如何靠着救济生活,格拉斯哥矿区工人的大量失业等等,读者很容易发现一种相似性,惊讶地意识到英国可能正在陷入一个与撒切尔时代相似的惨淡,就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无助的、前景黯淡的时代。
痛苦与爱的共鸣
其实不仅是英国,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发生着令人沮丧的事情;许多人经历着创伤,尽管感觉到了被伤害,但是就是无能为力。这本小说对于作者而言,有些自传的性质,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它引发着一种似曾相识的不安和沮丧。
另外,引发共鸣的痛苦不是小说的唯一亮点,它另一个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