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夜场。展厅里,专家当讲解员,带领观众解读生命的奥秘;影院变成了“教室”,首席气象专家娓娓讲述北京气候的故事;实验室里,小观众们用纸牌模拟海洋生物“演化史”……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博物馆聚人气儿,观众涨知识。
17时30分,自博门口,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果果手里捧着一本写着中英文讲解词的小册子翻看,嘴里念念有词。“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小小讲解员’培训,但是真正‘上岗’前,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果果笑着说,“这回博物馆开夜场,我打算先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先讲一讲,练练手。”
18时,夜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自博大门再次缓缓打开。果果带着好朋友,熟门熟路地直奔古爬行动物展厅。“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展厅。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近恐龙的世界!”果果一开口,流利的中英文讲解,立刻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小伙伴站在人群里,冲她竖起大拇指。
站在一具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前,果果仰着脖,骄傲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展品。禄丰龙是目前已知,在我国生活时代最早的恐龙,也是由中国科学家研究命名的第一条恐龙。”
展厅门口,育才学校四年级学生张尔轩邀请观众填写问卷调查。这个假期,他和两位小伙伴要一起完成“北京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体验调查”。“都是小学生,但是规划很清晰。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指导老师王落琳介绍,孩子们参与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参加“博物馆之夜”活动的收获、最喜欢的活动、参与体验等。未来,他们会将问卷的调查结果整理好,反馈给自博,为博物馆后续开展活动提供参考。
“海底火山喷发,大量气体释放,海洋含氧量大量下降,你手里的生物有生存优势吗”自博三层探索角实验室里,一个问题抛出,回答此起彼伏。“我手上的生物是不耐缺氧型的”“我抽到了鱼鳔高度特化成类似肺的结构”……指导老师说,每位小观众手中有6张卡片,分别代表生物的食性、体长、呼吸能力、适应温度范围、鳞片等特征,通过不同的模拟设计,让他们认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还有它们高超而又神奇的生存技巧,同时了解这些特点是如何演化形成的。
自博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说,今年是首次在国庆节假期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从10月1日到5日,每天都开夜场,每场接待位观众。除了开放展厅,自博外请了很多专家,给观众做最专业的科普。
1日夜场,北京市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杜吴鹏受邀当主讲人。讲座过程中,他不断抛出与孩子们日常生活接近的小问题,将专业的气候知识“翻译”成小故事。自博介绍,接下来几天,动物医生、天文专家、植物研究专家都将上讲台,为观众们带来不断档的科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