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东明粮画、鲁班文化分别将粮画和木艺等非遗技艺转化成了现在学生们用的劳动教育手工盒;兆霞陶瓷、华光集团则展示了传统陶琉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样本;三个合伙人开发的日照名片茶一“出世”,便呈现了“地方伴手礼”可复制的商业逻辑……
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将于9月16日—20日在济南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访展会观察发现,从技艺到传承,由传承到创新,再将艺术融入生活,成为一些文创企业的发力方向。同样,这也为山东文创产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提供了借鉴路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辉
来自菏泽的东明粮画开发出粮画手工DIY,套手工图案模板可供选择,并成为进校园指定教材;来自济宁的鲁班文化则创新性地推出了木作“非遗盒子”,搭配木构件及搭配简单的工具,引来北京、江苏等省市的学校、教培机构大批量订单。
很多非遗技艺苦于后继无人,而东明粮画和鲁班文化的有益尝试,却叩开了传统文化“两创”的另一扇大门,他们将非遗技艺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并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手工劳动课程相结合,为自己的未来赢得了空间,这值得其他非遗技艺项目所借鉴。
东明粮画开推手工DIY
在菏泽展厅的入口处,只见不少人围坐在一张摆满了粮食、草籽、菜籽和花种等颗粒的桌子旁,手中托着一个盘子在做着手工,原来,这是山东非遗代表性项目“东明粮画”推出的新玩法——粮画手工DIY。
东明粮画是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的“老熟人”了,跟上一届博览会来比,东明粮画从单纯的艺术展示延伸到了互动性的非遗体验。一张简单的桌子旁丝毫不缺人气,这恰恰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通过不同颗粒的组合、摆放,可以做出不同的画面,不但天然环保,而且充满乡土气息,寓意也格外美好。”陪着孩子坐在桌子旁体验东明粮画的济南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一定叫不出这些种子和粮食的名称,这也算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据了解,中国粮画艺术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种艺术在民间传承过程中,受各地方文化、民俗、农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诸多粮画流派,叫法也有不同,如五谷画、粮食画等,其中在菏泽市东明县及周边地区,粮画又被称作“福籽绘”,主要是巧妙利用粮食、草籽、花枝等颗粒的自然颜色和形状,经过防腐防虫处理后,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精心创作而成的以书法、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工艺画
“为了更好的传承粮画文化,东明粮画非常注重非遗技艺传承,在实践中技艺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粮画风格,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粮画产业化之路。”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说,创新开发出几百套寓教于乐的儿童粮画手工教材,开展一系列公益性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已有上万名学生体验学习粮画手工课程,使粮画制作技艺在校内得以传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粮画文化。
“东明粮画手工DIY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五谷杂粮、加强右脑开发、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传承民间手艺和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韩国瑞说,借助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东明粮画销量环比增加13万多元,年前订单增加50多万元,粮画的产业化之路,按照粮画手工DIY的方向去发展,整个市场还是很大的,韩国瑞对此很有信心,他下一步还要创新开发更多有趣的图案,供孩子选择。
鲁班文化“非遗盒子”进校园
在孔孟之乡的济宁展厅,山东鲁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台吸引了不少观展者,各种榫卯构件和木作产品,都让大家感到十分新奇。
要说他们的爆款产品,还要数一个名为“非遗盒子”的产品。所谓“非遗盒子”,其实就是一个木作教育手工盒。鲁班文创的创始人是一对80后夫妇——马明文和林芳,从他们踏入这个行业,就便考虑着木作技艺的的创新性转化——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感受这种传统技艺的魅力。
记者看到,在这个“非遗盒子”中,是一些现成的木构件及搭配的简单的工具,按照说明书的步骤,可以组合成摆件、挂件、八音盒、钟表等木制艺术品。“一方面是借鉴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另一方面也受到乐高等拼接玩具的启示,最终探索出了这种模式。”林芳告诉记者,通过去年的文博会,很多外地客户都对他们的产品十分感兴趣,对外展示的十几件展品都一抢而空,随后的订单也纷沓而至。
最近一段时间,鲁班文化的员工都忙得不可开交,为外地的客户打包产品、发送快递。林芳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国家“双减”政策下,很多外地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开始重点发力体验传统文化和美育教育,而“非遗盒子”也随之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在今年开始明显发力。据林芳初步统计,现在已有北京、江苏、陕西、重庆、安徽和四川等省市的客户大批量订购教具了,而且这些客户很多都成了回头客,建立了可持续的关系。
最近,非遗盒子进入青岛校园的一个订单,让林芳的商业路径也越加清晰了,她告诉记者,鲁班文化要依托文化传承做传统文化的创新型教育,现在主要做传统木艺体验馆、课程体系材料输出、师资培训、赛事服务,未来还要依托线上线下和产品开发,做更多的事。
“下一步我们线上和线下并行,线上主攻经销商,线上打通零售端。”林芳告诉记者,线下方面,将积极通过文博会、教育装备展、玩具展等平台,积极进行项目的推广和合作;而线上的话,将尝试联合母婴教育类网红大咖一起进行带货销售,在线上针对个人客户销售。
“非遗进校园”背后
关键抓住学生喜好与需求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年轻群体的成长一同升华?古老手艺为什么能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推动非遗在校园的传播和传承。
在去年12月份举行的广州市非遗进校园交流会上,有专家表示,“非遗进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与青少年对话的一种方式,需要多在形式设计和传播手法上下功夫,多用青少年能够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让非遗在保存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变得有趣、新潮、酷。
对此,林芳也格外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依托“非遗盒子”的形式进行课程定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来推出传统木作技艺课程,必须要迎合他们的需求和喜好,这样的课程和产品才能有生命力,也能得到认可。
在山东,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职业教育、鼓励传承人到校园当客座教师等方式,山东多地校园成为非遗传承阵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套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既是吸引孩子们走近非遗的卖点,也是确保非遗进校园效果的看点。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共同开展“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工程开展4年来,在济南,30余种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体系,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长期授课。截至目前,当地非遗校本课程覆盖学生1万余人次,形成了一校一特色、深入普及、文化育人的非遗教育新格局。
在鸡黍之约的发源地金乡县,当地为了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已形成了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戏曲、传统技艺等诸多门类50多个小项的系统课程体系,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特别是在京剧教育方面,在做好专门京剧人才培养的同时,将京剧艺术融入音乐、美术课堂,将京剧表演中的动作、手势、韵律融入课间操,同时组织京剧爱好者开办京剧社团,配备专门教师指导,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京剧知识,让学生认识京剧、喜欢京剧。每年与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京剧教育成果展演活动,自编自演原创京剧,增强师生的京剧体验,全方位领略京剧的魅力,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员、传承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山东将鼓励各地探索非遗融入校园的新方式,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文化遗产在校园的科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