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粉彩几乎完全取代五彩的地位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

它在康、雍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许多格调新颖的粉彩瓷器。

乾隆帝对部分粉彩器物的用途、形体、花纹等常有御旨,制作前须进呈画样或木样,审定后才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这个时期的粉彩瓷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清新雅致,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心瓶、转颈瓶、灯笼瓶、天球瓶、葫芦瓶等甚为流行。

(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同时,装饰工艺的发展使得仿生瓷器的成功烧制成为可能,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层次分明的色泽,石,木及各种动植物的色调和质感都能够准确细致的加以表现。

(乾隆粉彩罗汉图灯笼瓶)

乾隆粉彩的造型多样,除传统器型如碗、盘、杯、瓶、罐、面盆、文房用具、瓷塑以及玩赏品外,又新创转心瓶、转颈瓶、贲巴壶、交泰瓶、灯笼瓶、带托爵、鹿头尊等。《陶冶图编次》介绍,乾隆时制瓷有拉、印、鞋、菱、接、锥、拱、削、镶篯等诸多工艺,分工极细,成型工艺更为精湛,这一时期的镂雕、凸雕工艺较前朝更为新奇精巧。仿生瓷制作酷似真品,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均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彩雕瓷鸭)

仿生瓷有瓜、果、桃、梨、瓜子、花生、核桃、海螺、荷莲、螃蟹、鸭子、贝壳、觚、钟、鼎、簋等仿青铜器造型,此外还有仿漆器、石器、玉器、木器、竹器、假山石等粉彩器物,无论是形态、质感,还是色泽几乎以假乱真,惟妙惟肖。民窑粉彩器物成型技术不及官窑。

乾隆粉彩胎质洁白,器型规整、厚薄适度。乾隆早期瓷胎还是保持雍正时期细润光泽的特点,晚期由于督陶官的更换和经济原因,胎质逐渐变得粗糙。

乾隆粉彩的彩绘装饰工艺有着独特表现。首先从色地看,除了白地还有多种不同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粉红、金、酱色,以及粉青釉、豆青釉、窑变釉等多达十余种,超出了前朝的种类范围。其次,用色及施彩工艺也有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外,还常加绘其他料彩,如加绘青花或黑彩,又或与五彩、斗彩并施于器,集多种彩绘工艺于一身。

此外,乾隆粉彩琢器内壁及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俗称绿里绿底。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一直延用到晚清。在用彩方面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仿制各种工艺品,能准确细致地仿制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

(清乾隆松石绿釉粉彩花鸟杯)

乾隆粉彩的纹饰图案方面有严格规定,必须按照皇帝的旨意和内务府送的图样进行设计,不得随便改动。在色地上常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或“锦上添花”图案,采用缠枝宝相花或洋花做纹饰主体,并加饰龙凤、蝙蝠、蟠螭、八仙、八吉祥、三友、折枝花果或多种花卉、鱼、方胜、盘肠、璎珞等寓意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延年益寿的图案,并常配以花鸟、山水、人物、百兽的通景画面或开光瓷画。大量如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监传旨,烧造“年节用三阳开秦,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タ用鹊桥仙渡,万寿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这些都是乾隆粉彩常见的开光纹饰,结合瓷画内容配以乾隆御诗。

乾隆粉彩款识基本上以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写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或“乾隆年制”四字款。多数不加圈框,书写形式为由右至左横书式,也有篆刻六字阳文的。篆款字体工整,无论大小款都一样。乾隆御题诗器物多在诗后书“乾隆宸翰”、“古稀天子”、“惟精惟一”、“五福五代堂”,也有少数斋堂款。

(清乾隆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清乾隆款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