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各种釉彩大瓶,于清乾隆年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景德镇御窑厂的源来
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是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二·乾隆时期的御窑厂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因此,这个时期堪称我国瓷器制造的鼎盛期,在乾隆朝的御窑厂中,诞生了很多精美绝伦、巧技无双的珍贵瓷器。
三·各种釉彩大瓶的来历
乾隆十三年(年),年已六十六岁的唐英接到乾隆帝的旨意,负责烧制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皇帝要求,将珐琅彩、仿宋代哥釉、松石绿釉、仿宋代钧窑窑变釉、斗彩等十数种釉彩技法运用于同一瓷器上,烧制出一件史无前例、旷古绝今的,集瓷器制作技法和制瓷艺术之大成的伟大之作——各种釉彩大瓶!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类釉彩的施涂和烧制方法和要求多有不同,如何能够完美地呈现于一件器物上呢?年迈的唐英虽然有非常丰富的制瓷经验,但也不禁被难住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广泛派遣得力助手赴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全国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用于学习,并仔细研究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失败、不断总结。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反复研制和试验,将这件“绝无仅有”的倾世之作烧制成功。
四·各种釉彩大瓶的造型
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
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五·各种釉彩大瓶的工艺
各种釉彩大瓶是我国古代官窑瓷器中装饰层次最多、釉彩用料最考究、设计复杂、制作难度极高的瓷器。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各种釉彩大瓶集十多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而各种釉、彩均发色纯正,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化学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因此,这件大瓶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六·各种釉彩大瓶的审美和价值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其色彩繁冗复杂、题材偏多,导致缺乏内涵,并且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没有把艺术性和技术性相结合。但其社会意义巨大,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上时代特征明显,展现了当时顶尖的制作工艺和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为中国瓷器文化和世界瓷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