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让我想起《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何意呢?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和王朝变换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缺得失。
而魏征一死,唐太宗就觉得少了一面好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告诉我们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分析。
从上我们知道了,可以铜为镜照面梳妆、窥见朝代、明白自身等,这是铜的镜面功能。此外,铜镜还是我国青铜艺术中的灿烂瑰宝。
但是,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铜镜为什么只展出背面呢?下面结合我国的铜镜文化等分析如下。
一、铜镜背面的纹饰、图案和铭文等,更具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背面更能彰显中国博大的文化底蕴
铜镜,最早出现于商代,多为祭祀的礼器,当时不是用来照面的,并不具有“鉴”的作用;到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才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铜镜,是古代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嫁妆。成婚之日,新娘向铜镜和玉行跪拜大礼,拜镜求平安,拜玉求子(玉通育)。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有祥和之意,故铜镜以圆形居多。
这里说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以水面映照梳妆的。随着青铜器的产生,人们发现打磨后的铜面光亮可鉴,可以梳妆照面、正衣冠等,因而产生了铜镜,比水面就好多了。
铜镜,被誉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灿烂瑰宝,中国铜镜素以”装饰繁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
各朝各代在铜镜制作工艺上各有千秋,或古朴、或灵巧、或华丽、或素雅等。而且铜镜形状各异、别具一格,如有鼎形、盾形、钟形、四方委角形、圆角方形等等。
铜镜背面的精美纹饰,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战国镜、几何纹镜、植物纹镜、动物纹镜、特殊工艺镜等,而这些所有文化特征、文化内涵等,几乎都在铜镜背面得以彰显。
铜镜中的汉镜,还包括蟠螭纹镜、连弧纹铭文镜、草叶纹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镜、变形四叶纹镜、龙虎纹镜等,当然这些纹饰和铭文等,也都出现在了铜镜的背面。
铜镜中的宋镜,还有铭号镜、花卉镜、神仙人物镜、吉祥铭文镜等等,宋镜多以花卉和树木做为题材,雕刻于铜镜的背面。
元、明、清时代的铜镜,由于铜镜业渐趋衰落,除形制变化较多外,有柄铜镜多见,但图案、纹饰等创新很少了,铜镜背面纹饰变得简略粗放。明代以后,铜镜逐渐被玻璃镜取代。
其实在古人观念中,铜镜还被普遍认为具有避邪消灾作用,这当然是人们的朴素的愿望了。
综上,上面讲了这么多,其实综合起来就是讲了我国古代铜镜灿烂的文化,包括铜镜的历史发展、形制、纹饰、铭文等,而这些文化都体现在铜镜的背面上。
二、铜镜正面与背面相比,无特异性,无吸引观众的“看点”,人们称之为“上不了台面”
古代铜镜的正面和现代镜子正面是一样的,是用来反照之用,且绝大多数铜镜皆如此。因而,铜镜正面并无特异性,不象背面有纹饰和铭文等有吸引观众的”看点“。因而,大多博物馆展出铜镜时,大多会展示铜的背面。
三、因年代久远,铜镜正面已完全锈蚀,加上保存不好,不及时打磨好,无法做到光亮可鉴。
上面讲了,古铜镜正面几乎无甚可看,不仅如此,古青铜镜都已锈蚀,虽然可以打磨,但由于需要保护文物,一般是不进行再次打磨抛光的,所以如果要展出正面的话,大家几乎都只能看到锈迹斑斑的铜面。
还有,古铜镜跟现在的镜子当然没法比,反射率也比较差,但在当时肯定要比以水映面要强得多。铜镜要达到光可照人效果,就必须经过工艺处理才能实现。
铜镜是用锡铜铸造出来的,之后要在上面附着一层锡汞齐,然后再用白旃进行打磨,最终成为以铅为鉴可以正衣冠的照面效果。
再有,大部分流传下来的铜镜,因为长时间掩埋,其正面的保护情况都已经不太好了,因此大多博物馆展出时就不会展出其正面了。还有一部分铜镜是做反照用的,可能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用途,因而不具有展示性。
其实抛光打磨,也能做到光亮可鉴,只是对于文物就打磨得少些。过去有专门的手艺人对古铜镜进行打磨,从打磨结果看,汉代铜镜正面大多是凸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凸面,有些神奇。
据说上海博物馆的一个藏品,光打到镜子正面,反射到墙上,在镜子反射的光斑中居然出现了镜子背面的图形。原理有些复杂,据说是透光镜,我这里讲不清楚,因见识浅薄就作罢。
我们回到镜面锈蚀问题,铜镜相比玻璃镜,自然就特别容易生锈发毛,所以磨镜手艺人需要隔段时间就打磨一次,铜镜也就越来越薄。
但作为文物来讲,铜镜不宜打磨,所以仍保持铜镜正面锈迹斑斑,也就不适宜展出正面了。
总结
综上所述,博物馆为何只展出铜镜的背面,一是因为铜镜背面更有看点,体现了我国的古文化,二是铜镜正面并无特色和看点,三是铜镜正面早锈迹斑斑,却也无甚可看,鉴于这些原因等,故就只能展示铜镜背面了。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观点,欢迎留言区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