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侃,
年出生于龙泉西乡八都镇大坦村;
年就读于龙泉中职校青瓷专业,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年赴韩国康津郡学习交流青瓷文化,同年留龙泉中职校担任青瓷助教老师;
年创办“泥承”青瓷坊,开始创作青瓷作品;
年赴意大利佛罗伦萨交流学习传统手工艺文化。
03:42他的作品,极简中透着倔强的生命张力,其造型大气,清雅纯洁,端庄凝重。青釉柔和淡雅,若明月剪春水,似薄冰盛绿云。
《云心鹿影》瓶身肩处有淡雅云纹饰,荷叶盖与栩栩如生的鹿盖纽活泼生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云心鹿影》师古不泥·承继传统他的工作室名“泥承”,位于青瓷宝剑园区内。在他的工作台上方,挂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几个用毛笔书写的牌匾沉稳厚重。
不惧艰辛痴心逐梦
许是十年潜心创作青瓷作品,经历泥与火的淬炼而升华,这个年仅27岁的九零后男子,身上散发着一种年轻人难得的沉静儒雅气质。
,瓶身《丹凤朝阳》,由将军罐演变而来,瓶身如意纹,凤凰盖纽,寓意吉祥如意;
“我家在八都镇大坦村,离上垟青瓷小镇特别近。我爷爷挑着箩筐走街串巷卖了30年的上垟青瓷碗。”
提起如何爱上龙泉青瓷,杨盛侃娓娓道来。等再长大一些,龙泉青瓷的那种温润如玉之美震慑了他。
《螭龙双环瓶》,复刻南宋经典器型,高贵典雅。
南宋经典器型,高贵典雅。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做出这样美妙的青瓷,该有多好。”他抚摸着青瓷心中默想。当中职校招生时,他毅然选择就读青瓷专业。
“心中有梦并循着梦想走下去。”他为理想努力学习,也为了给辛苦务农的父母和辛劳一生的爷爷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做好青瓷,实现梦想。孝心痴心与对青瓷的热爱,催发出他强烈的求知求学欲,执著而笃定。
《青莲》《青莲》小“一件青瓷作品需要经过,构思、拉坯、修坯、素烧、上釉、正烧等十几道工序后才会问世。天天与泥巴为伴、与青瓷为伍。虽然日复一日烧窑特别枯燥,但开窑的一瞬间,一件心爱作品的出现,那种来至内心深处的成就感能完全抵消之前所有的艰辛。”
梅花香自苦寒来,努力终获得回报。在年第二届全省青瓷技艺比武大赛中,20岁的杨盛侃突破重围,获得四项全能总分第一。随后,他又赴韩国学习交流,对日韩系制瓷理念有更深的了解。
虚怀若谷传承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伟大复兴,青瓷也进入到一个崭新时代。年杨盛侃创办了“泥承”青瓷坊。
“工作室刚成立那会,租在瓯江边的一所老房子里,从烧制到销售,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学习,都要做好,真的特别磨炼人的心智,浮躁的时候我就会去江边站会儿,看着江面,吹会儿微风,虽然事情多而杂,但也需要静下心来,最不能懈怠的是创作出好作品,经常夜里两点多还在烧窑,只有足够喜欢才能坚持潜心创作。”
《四喜》他虚怀若谷,不停学习。他向青瓷爱好者、收藏家和研究学者还有创作者学习。他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致以深深的敬意。他到各地博物馆参观。他收购各种古瓷残器瓷片和青瓷书籍。
古瓷片一梦迤逦,几近千年。与千年的灵魂对话。在古瓷里,藏着历史的回声,藏着古代匠人们用人生讲述的传奇,藏着历史背后文明的脉络。
书籍“当年一位青瓷收藏家,送了本关于南宋官窑的书,那是我第一见到如此精美的图片,那本书后来都被翻烂了”
《直颈瓶》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其包容性使青瓷在承载着文化的同时,千百年来延续着自身的美学基础。
“北宋以后,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南宋时器物追求雅致、素净、柔和,但有一种坚硬的“骨相”,即温柔婉转,又不屈不折,正如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一样,反映在器物上。”他说。“古人对线条造型等细节处理很到位,他们做瓷的那份用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行炉》,小而精,属佛教器型,按北方窑口器型结合龙泉青瓷釉色制作而成,中部缠枝纹饰,下方蕉叶纹,仿古黄釉,尽显古朴雅致。
《八卦炉》他走向自然,从八都至上垟,至宝溪,从大窑到溪口到金村,他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他似乎看到了古人,正在窑火边捡拾秘色青瓷,那熊熊燃烧的窑火照亮着窑工们的脸神秘而坚定,那窑火燃烧至今,成为一抹无上辉煌的亮色。
《竹报平安》古瓷的造型和工艺、书海中的古诗词典故、大自然鬼斧神工都给了他灵感和创作冲动,从临摹到创作,他师古而不泥古,将自我对美学的理解带入青瓷作品并渐入佳境。
《青翠》那一团毫不起眼的泥土,从青涩少年灵活的十指间,步步变化,幻化成雨后天青的颜色。当一窑青瓷在度的高温淬炼后,火光熄灭轰然出炉那一刻,便散发着一份简约、静谧而典雅气息。远山晚翠、湛碧平湖、浅草初春皆入瓷,釉色、技法、造型别具韵味。杨盛侃的作品频频在一线美术馆亮相,并引起玩家和藏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