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更好看

博物馆如何更“好看”(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当千年文物“动”起来,亿万年恐龙标本“活”起来,虎啸山林模型“吼”起来时,观众不禁惊叹“展品原来还能这样生动”

近年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我国文博界的热点话题和实践课题。活起来的“活”,我理解的是文物要融入百姓生活、通过科技激活、实现馆际盘活。

文物进入博物馆成为藏品,已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坐标和使用场景,现代人很难迅速理解其内涵。因此,博物馆需要结合当下语境来解读文物,策划与百姓生活相关联的展览。通过历史、藏品与百姓生活相联系,策划探讨当代生活内容的展览,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同时,展览要从重文物陈列美向重文物内涵阐释转变,诠释文物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

自然类博物馆已从分类学展示向生态学展示发展,通过复原生境和数字技术等方式,让标本“动”起来,进而让观众喜欢看、看得懂。年建成开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分馆,利用数字展示技术设置了8个数字化展示剧场、个微电影与短视频、余幅科学绘画、项互动体验,着力建设参与式博物馆。同时,博物院推出了90余个线上展览、40余节线上微课,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逛博物馆。当千年文物“动”起来,亿万年恐龙标本“活”起来,虎啸山林模型“吼”起来时,观众不禁惊叹“展品原来还能这样生动”。

文物展示要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和国际展览项目交流,通过联展、巡展、互展等方式“盘活”文物,提高馆藏文物标本的利用率。这些年,我们与河北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合作,利用各馆藏品特色和专业优势,遴选出近件珍贵展品,联办的“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在三地巡展。我们还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共建“贝类王国——校园微型博物馆”,利用校园通道走廊空间展出贝类标本余件,博物馆从“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近年来,我们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推出11个展览赴境外展出,引进境外展览10余个,让观众欣赏到国外博物馆精美展品。

文物活起来,还要会“说话”,激活历史记忆,才能更“好看”。它们把自然与历史讲述给人们听,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奥秘与智慧,而博物馆也将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为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本报记者窦瀚洋采访整理)

严洪明

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