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中外记者探访武汉3所高校博物馆,感受

白癜风吃啥药好 http://m.39.net/pf/a_4698983.html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21日讯近距离观赏现世仅存一枚的孤本钱币,在多彩服饰和燃情歌舞中感受灿烂纷繁的民族文化,“穿越”2亿年时光与古生物一起嬉戏……21日,“军运会城市采访线”活动第三站走进武汉市洪山区,百名中外媒体记者踏上美丽的“大学之城”,先后“打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3所高校博物馆,赏校园风光,品人文魅力,在书香墨韵中感受“大学之城”的颜值与气质。

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来自突尼斯的RachidBouhoula受邀和同学们跳起竹竿舞。记者高勇摄

据了解,作为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武汉拥有89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多万,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近年来,随着城市与大学的深度融合,“大学之城”正在迸发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在“最有钱”博物馆“偶遇”本国钱币

突尼斯记者感受文化厚重

从距今多年前的贝币、骨币,到春秋战国时造型各异的布币、刀币,圜钱,再到近现代的金属硬币和纸币,方圆之中便能阅尽古今。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琳琅满目、价值不菲的历代钱币,令中外媒体记者们啧啧称奇。

据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唯一入选“工程”的财经政法大学。

当看到橱窗中展示的本国货币,突尼斯记者RachidBouhoula十分惊喜。他说,这些复杂、精密的货币是民族智慧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之一。仅在一所高校内,便能观赏到种类如此丰富的藏品,包括许多外国珍贵货币,“足以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繁荣的经济”。

在妹妹母校相逢本族服饰

新疆记者感受文化包容

白墙青瓦,重檐叠翠,高阁凌空,绿树掩映。走近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超高的“颜值”让不少媒体记者一见倾心。馆前,一场活力四射的竹竿舞正在上演。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大学生们载歌载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并邀请他们一起跳起来。

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外记者在参观铜鼓。记者高勇摄

据了解,中南民族大学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拥有民族学、应用化学等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校“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是全国首个集齐56个民族的高校志愿者团队,成为本届军运会上一道靓丽风景。

新疆博乐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夏特克·海拉提是哈萨克族人,馆内多彩鲜艳的服饰、绣有精致花纹的长靴以及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都让他倍感亲切。他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自己的妹妹就在中南民族大学读书,“在这里,56个民族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到哪儿都有家的感觉,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让武汉加速‘接轨’国际化大都市”。

今天是夏特克来汉的第5天,除了播报军运会“战况”,他最爱做的一件事,便是背上单反相机出门拍照。恢弘壮观的长江大桥,时尚繁华的商圈楼宇,充满汉味儿的市井小巷,“随手一拍都是美景”。夏特克说,回去后打算将军运会期间记录的素材做成视频短片,“让更多人了解武汉的风貌、文化之美”。

置身现实版“侏罗纪”

央媒记者点赞古今颜值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大量珍稀矿藏和古生物化石也给中外媒体记者留下深刻印象。9具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矗立眼前,犹如置身现实版“侏罗纪公园”,吸引大家驻足拍照。矿物岩石展厅内,造型独特、色彩瑰丽的宝石矿藏更是引发全场好奇,媒体记者纷纷化身“地质专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探究矿石构造、成色的“奥秘”。

据了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拥有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均被列入“国家重点学科”。而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则是全国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春海认为,这趟高校文博之旅有颜又有料。虽然曾多次到这座城市“打卡”,深度游赏武汉的多所大学尚属首次。“既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又充满青春的蓬勃朝气,还有过硬的科教实力,每所高校特色鲜明,这样的‘大学之城’实在令人向往、难忘”。

链接:中外记者点赞

“大学之城”特色鲜明人文美

新华社记者李伟:

一次“获得感”强烈的探访,特色鲜明,文化滋养之旅。深刻感受到武汉“大学之城”名不虚传。

参加军运会新闻报道的中外记者参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币博物馆。记者高勇摄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看到了我国优秀、丰富、深厚的金融文化,在文化变迁中,感受到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自古以来的金融文化的传承融合;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和”的理念与本届军运会的主题“共享友谊同筑和平”的主题非常契合,印象非常深刻。

突尼斯记者RachidBouhoula:

我对武汉的热情款待表示无尽的感谢,我度过了一段愉悦难忘的时光。

突尼斯记者点赞武汉。肖满摄

我非常感谢向导耐心地给我讲述中国和武汉的历史,这些丰富灿烂的历史伴随着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民族的共存,这些民族共享着高尚的人类价值观。由于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想象力,他们在各方面一直都进行着创新,从未停止。

今天,所有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和媒体记者陪伴反映武汉人的心灵美,我对此感到非常的自豪。

武汉是一个神奇的城市,武汉人的精气神令我难忘。

香港商报驻汉记者吴超群:

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学习、生活多年,真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时从学校去汉口,搭乘公交要2个多小时,短短几年,武汉已有10余条地铁线路,交通路网四通八达。道路更宽了,风景更美了,城市更靓了,唯一不变的是武汉人的热情、真诚。

毕业后,我享受到武汉的人才政策“红利”,在武汉安居、立业,希望更多大学生也能留下来,在这片热土奋斗追梦。(记者陶可祎通讯员张宾肖满王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