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没什么特别有趣的新闻,沉心静气地来给大家更新一下行业常识这个专题。之前,我已经写完了介绍动力电池结构、电芯和模组工艺的三篇文章,错过的朋友可以先补补课(链接见文末)。
这篇文章,我们聚焦于电池包(电池系统/Pack)工艺。相比电芯的生产制造,电池包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很多车企所谓的“造电池”,就是从电池厂商那买电芯/模组,自己去造电池包。
在讨论常见的电池包工艺之前,我们先看个爆炸图(ExplodedView,立体装配图),了解一下它的典型结构。
电池包主要由电池单元、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电气系统(高、低压连接器、线束等)以及结构件(上盖、下箱体、支架等)组成。
对于传统的电池包来说,电池单元指的就是完整物理结构的模组(Module);而CTP电池包省去了模组结构,用电芯集成电池包。
电池管理系统是电池系统的“管家”,负责控制、管理、检测或计算电池系统的电、热相关参数,并与车辆进行数据交互。
要让电池“冬暖夏凉”,实现热管理功能,除了要有下指令的管理层,还要有“能干活的小弟”。水冷板、加热膜、导热垫、隔热板等是热管理执行团队的老员工。
电气系统包括各种高/低压连接器、线束等,负责大电流/电信号传输。
上盖、下箱体、支架等结构件主要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
用把大象装进冰箱的思路来理解电池包的生产制造,那造电池包就只需要三步:①把零部件放进箱体里连接起来,②盖上盖子,③测试一下。当然,现实中的工序流程肯定没这么简单,从宁德时代招股书找了个流程图,供参考。
此前绿芯之友曾去上汽时代拍了电池包的生产流程。视频里的产线自动化水平很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指路↓↓↓下面我对照着流程图和视频,给大家从头到尾捋一捋电池包的生产工艺,画画重点。
你与电池专家的距离,就差这篇文章了mp.weixin.qq.